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乱臣(作者:蔡某人) > 乱臣(作者:蔡某人) 第46节

乱臣(作者:蔡某人) 第46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乱臣(作者:蔡某人)!

能得温子升赞不绝口,晏清源心情极佳,命他拿回去细究了,见温子升喜不自胜要带走观摩,忽又喊住了他:

“卢静之不就自南梁来?想必也熟悉张僧繇的笔法,你同他一道研究研究,给个说法。”

这幅丹青,那罗延今日也见着归菀在鹤鸣轩附近晾晒,忽的转手就给了温子升,有些不大明白:

“属下看那上头,东柏堂画的清清楚楚,传出去,不大好吧,世子爷?”

“无妨,这三月三的单子你送到崔府,让中尉先看看。”晏清源把嘴角微微一掀,负手就要走人,那罗延亦步亦趋跟上来,单子他也看了,见卢静又赫然在列,实在是摸不清头脑了:

“世子爷,那个倔驴子,我听说,在太学里头整日吹嘘南梁,贬低我朝,留这么个只知张嘴骂人的,还吃着闲饭,到底图个什么?”

世子爷对陆士衡所遗留的种种人事,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他是越来越琢磨不透了,眼巴眼望地在晏清源身上溜了几圈,没等来回答,听世子突兀一问:

“前几日,公主进宫觐见太后了是不是?”

那罗延眼睛一眨:“是啊!”转念暗想,世子你已经几日没回去了……再看这乱哄哄人来人往的园子一点消停不下来,那罗延忽然就觉得很生气。

再一回神,晏清源早拂袖而去,门前备好的马,一直栓在离东柏堂有数丈远的树下。晏清源松了缰绳,一跃上去,二话不说,径直奔回了大将军府。

春困当头,外头燕子呢喃,柳条儿轻拂,整个人恹恹无力,公主懊恼自己是午睡多了,反倒不清醒,此刻以手支颐,撑在案上,守着里头的几个公子练字,正昏昏然,想着是不是做几针女红,绣个香包什么的,听外头丫鬟喜滋滋进来报一声“世子爷回来了!”立马来了精神,赶紧对镜一掠鬓发,起身相迎。

一张脸,带点儿不甚清醒的春意,一看就知是在强撑精神,晏清源笑着上前执她手,眼睛往里间一瞟,公主作了个手势:

“几个孩子在临摹呢。”

晏清源卷帘一看,果真个个正襟危坐,半点不含糊,谁也没留意他的到来,唯独梅姐儿,两只小藕腿本站在木凳上,在那有模有样一声不吭地替哥哥们研墨,福至心灵似的,猛一抬头,就对上了晏清源的目光,喜的咧嘴就笑,脆生生叫声“父亲”忘记自己还踩着凳子,身子一偏,就要跌下来,晏清源迅疾出手,一个箭步过去,稳稳一接,把个一身奶香味儿的小女童抱在了怀中。

也不理会身后四位公子纷纷起身见礼,晏清源一摆手,只抱着梅姐儿出了房门,一手托住小屁股,一手点着她小鼻子:

“梅姐儿长大了,都能给哥哥们研墨了呀?累不累?”

梅姐儿素不怕他,一见他,异常活泼,此刻在他怀中乱蹭一气,整个人泥鳅一样扶不稳,可奶一样的皮肤拱过来,又滑又香,晏清源微有失神,看着眼前女童,眉眼是像极了自己,只那一头稀疏发黄的,让他略觉可惜。

于是,把梅姐儿给了仆妇,袍子一展,在石墩上坐了下来,公主见状,忙让人摆上新鲜瓜果,一想方才父女之间那个亲昵无间的场景,才将这段时日受的冷落缓解了几分,仔细一盘算,转念安慰自己:

开春了,他就是忙的很呀!

这么想着,再去瞧晏清源,似乎果然清减了几分,听那罗延说,时常半宿不睡,朝廷里的事情,多了去了,没一样不让他操心的。朝中天天明里暗里,斗得跟乌鸡眼似的,自己难道还要因为这些个小事,跟他怄气么?她舍不得呀!

越这样想,心底那股母性的温柔就越醇厚,恨不能现下就偎在他怀里同他说几句贴心窝的话,可到底矜持,只端来新打的柘浆递给他:

“润润喉咙,春日里,妾总觉干的很,怎么比秋天还甚?”

晏清源在唇边挨了挨,呷一口就放下来,微笑打量起公主,公主被他那双眼睛一看,脸皮子发热,强自定了定:

“郎君这是怎么了?”

“我近来百事缠身,内宅的事也一向不管,全靠你担待着,确实辛苦了。”晏清源话语温柔,那张脸,正迎着春光,越发显得浓情蜜意,俊美无匹,公主红着脸,呆了一时,忙摇了摇头:

“一家人,怎么说出两家子的话?这是妾的本分,郎君跟妾说这个,岂不是生分?”

风一过,她只顾说话,帕子没捏住,一不留神,吹的翩翩而落,还没动作,晏清源已经探身给捞了起来,一抬头,这才瞧见了她指上新戴了枚没见过的白金镶蓝宝石戒指,在树影投下的碎金里,折射着璀璨的光。

察觉到他目光一定,公主解释道:“前日妾去宫中见太后,说了半日的话,临出来,太后非要赏我些首饰,除了这个,还有枝银镀碧玺花簪子、一伽南香十八子手串,又赏了个白玉蕉叶童子,是给梅姐儿玩的。”

说完想起什么似的,就要去拿掉戒指:“这戒指也怪紧的,卡的人不痛快。”公主知道晏清源不爱浮华,对后宅珠围翠拥的并不认可,当日接赏时,也是女子爱美心性,回来就戴上了,不意他回来的突然,没能给及时摘下。

晏清源一面静静听毕,一面拦了她:“戴着罢,指上生辉,也无不可,既是太后的恩典,公主不戴也不好。”

公主半推半就的,见他是这个态度,也就作罢,心满意足地端坐好,忽瞥见晏清源衣襟上,粘了根长长的青丝,他从东柏堂来,不用想,除了陆归菀还能有谁?只是这大白日里的,她一个正经大家闺秀,怎么好就……公主本大好的心情,一下被搅乱一池子春水,不知怎的,嘴里就说道开来:

“这些东西,妾也戴不完,搁久了倒失了光彩,那位陆姑娘,一人住在东柏堂里,怕也有失照应,不如把那手串捎给她罢?”

只是一说完,自己都觉得明显是酸话,公主不由拿起帕子掩了掩口。

晏清源面上却淡淡的,毫不迟疑就回绝了:“她用不着这些,这么贵重的东西,你还是自己留着用,管她做什么。”

听他这样说,半点关切的样子也没有了,敷衍了事的,公主更是后悔自己不该一时气量狭小,暗暗觑着晏清源,并没有不豫的意思,心里松了口气,世子到底还是拎得清,太后赏赐的,且不管他能不能瞧得上,还轮不到陆归菀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身份用。

便很快错开话,“太后一人深宫孤单,找宗室过去叙话,人之常情,许是陛下还小,她这个做母亲的也是操心,觉得妾也做母亲,有些相似的心境,便能说上几句。”

既然公主主动提到这一层,省了晏清源多问,只是慢悠悠划起碗盖,撇着茶沫子,和悦笑问:

“太后都跟公主说了些什么?”

第64章 千秋岁(11)

“倒没什么特别的,问了几个公子的课业,平日里都读什么书,妾照实说了,太后说陛下大略也是读那些书,其他的,便是闲里琐碎。”公主努力回想当日情形,一字不落地复述了出来。

晏清源茶送到嘴边,碧幽幽的茶汤上,映着他同样幽幽的两只眼睛,只是一顿,随口笑着点了点头:

“课业总是头等大事,陛下不缺好师傅,那群围着他打转的,哪一个不是满腹经纶、书通二酉的饱学之士?”

公主也跟着点头:“陛下的师傅,都是郎君亲自荐贤,自然不会错。”说着心念一动,想起个小插曲来。

“妾出来时,恰巧碰见小黄门引着个人进殿,留着一把美髯,迈着公府步,目不斜视的,引人注目的很,后来,妾拦下一个宫人一问方知,说是陛下特地请进宫讲学的卢师傅,妾当时便想,郎君的授业恩师也姓卢,是不是都是范阳卢家的人?”

回应一下公主投来的目光,晏清源轻轻一笑摇首:“自然不是。”

一语说罢,同公主虚虚应付两句,晏清源还是踱进屋来,查看几个小郎君的课业,余光瞥着那几张绷得死紧的小脸,手一伸,大郎就把笔恭恭敬敬递了过来,晏清源舔了墨,提笔在纸上指点:

“字如人,不可媚俗,要有骨力,轻飘飘的,就立不稳,立不稳,就要摔跟头。”

“那漂亮呢?”三郎忍不住插嘴,“老师说大将军的字又有骨力又漂亮。”

晏清源面无表情乜他一眼:“框架稳了,再去求漂亮,明白了吗?”

几人纷纷应声,晏清源丢开笔,一个个查经学记诵,等耗到日头下来,才起身出门,三郎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恳请大将军得闲时,教我骑马射箭。”

晏清源回头,一皱眉:“骑射的师傅没教你们?”

三郎面上肃了一肃,小胸脯挺起来:“师傅教了,可我想跟大将军学,大将军的骑射功夫,是国朝数一数二的,既然是学习,为什么不跟最好的老师学习呢?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这话说的,叫人无可反驳,晏清源神情这才缓了一缓:“好,得空了我教你,只是,不要荒废了笔上课业。”

“儿知道,骑射是不忘本,可要治理好天下,还要靠文治,不能只靠马槊,马槊只能打的人身体屈服。”三郎这一串串大道理,听得公主也惊讶了,不知他从哪儿听来的,或者,自己悟出来的?

马槊,是北魏将士惯用武器,是北魏军事象征,被个黄口小儿,辨得这么清楚,晏清源一怔,若有所思,身子转了过来,瞧着三郎稚气的小脸,明亮的眼神,不由想到他早逝的母亲,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房间里氤氲的全是药味儿,她躺在那里,玉镯子,可以一股脑套到肩头,再也不是浑圆的胳臂……

想来,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回忆,可小孩子,却生长的如劲草,一眨眼的功夫,就能和他对上话了,晏清源轻吁一口气,问三郎:

“你说说看,既然马槊不能,那要怎么能让一个人心底屈服?”

几个小郎君前后不过差两年,三郎虚龄六岁了,一脑子的清言俊语,四子中,大相国也偏爱一身。晏清源虽欣慰他早慧至此,却也时常担忧并非吉兆,倒是大相国身边的陈元之最会说话:

世子爷昔年也是早慧如斯。

想到这,晏清源笑了一笑,听三郎一点也不犹豫地回答了:

“人不是畜生,只是屈服不行,大将军揽四方才士,只是让他们屈服吗?他们之所以愿意围绕在大将军身边,是因为大将军真正的礼贤下士,敬重他们,虽不能比肩高山流水,可对才士来说,也是知遇之恩了。不过,一味的好也不成,因为有的人,天生就是做狗的,狗不能养太肥,太肥了,会反过来咬主人一口。”

这高头讲章似的,文绉绉一气,听得公主都有些不清不楚了,唯有梅姐儿在一旁憨笑玩起了竹马。

一席话说的,终于让晏清源展颜,含笑不语,不知在想些什么,三郎却也不问他自己说的对与不对,小身子郑重一拜,又走回屋子里温书去了。

见晏清源似乎很钟意小郎君们的表现,公主也跟着眉目舒展,却看他往外走去,着忙问道:

“不在家里用饭吗?”

满含期待的语气,晏清源听得出来,转头一笑:“我还有些事,去去就来。”

看那一袭磊落又清俊的身影,绕过花廊,一眨眼,就消失在层层叠叠的青翠流芳里头,公主回过神,赶紧让下人这就把菜肴备起来。

初二朝会一下,晏清源照例问候关怀小皇帝起居课业,小皇帝不耐烦,却也装的风平浪静,不痛不痒地说了几句。

案上有近几日练习的大字,晏清源随手拿来品评,一眼认出这是在模仿谁的字迹,已经是五六成的像,楷隶不清的,却不道名,只赞一句带过。

君臣间的对话,味同嚼蜡,太后在一旁始终不发声,暗暗窥测着晏清源的神情,也一如既往的,实在瞧不出任何端倪,直到晏清源把大字放回案头,不知是碰了一下,还是怎的,惹的他眉头一皱,太后忙见机询问:

“大将军怎么了?”

迎上太后那双多情凤目,晏清源心底笑了一声,面上却如昔:“臣上元节遇刺,伤了手腕,当时未着意,不想其实是动了筋骨,到现在也没好透。”

陡然就提到了上元节,太后余光往小皇帝那扫了一眼,仿佛已经看见隐在袖中的手,又不觉成拳。

遇刺的案子,三司会审,最后只是随便惩处了司隶校尉监察不力的罪过,行凶的俱身死湮灭,算是不了了之,晏清源当初也无异议,此刻,忽又拎出来说……太后见晏清源还是了无端倪,一笑带过去,不等自己反应,已经说的是另外一件事了:

“明日三月三,臣再去看看各项事宜是否一应备妥。”

邺城的这件盛事,小皇帝本不大多感兴趣,直到听卢静说了两回会稽的曲水流觞,才一发好奇之心,想着亲睹一番,也无不可,此刻,露出点真心的笑容,命晏清源退下了。

出了大殿,晏清源径直往省中来,昨天就得了信,遣出去的两部从事,已回邺都,没去东柏堂,先来省中述职,晏清源一到,施施然进来,众人目光齐刷刷的一聚,纷纷站起来见礼了。

晏清源颜色和霁,振了振衣袖,在主座坐定,把从事递上来的奏呈一抖,一行行的看了下去。

他看多久,台阁里就寂静多久,众人只有眼睛在动,都盯着晏清源的一张脸,生怕错过了他什么微妙的表情变化。

可至始至终,那张长眉入鬓,星目如漆的脸上,半点变化也无。

“妙得很,”晏清源手一扬,奏呈便一点不差地甩到了案匣里,他开始不紧不慢地叩起指节,“一个定州的深泽县令,一个冀州的东光县令,一个巨鹿郡太守,太尉当作切瓜砍菜似的,说杀就给杀了,好大的手笔,”说着一笑摇首,“太尉的脾气,见长啊!”

晏清源脸上还挂着笑,其余人既不敢笑,也不便接话,唯有宋游道,毫不在意地捞起案匣里的奏呈,飞速看下来,十分坚决地告诉晏清源:

“北道行台滥用职权,跋扈其间,五州竟无一地方官员敢上折子弹劾,可见一手遮天到何田地,御史台弹劾他的折子,早是高高一摞,大将军应立即召回百里子如,把他禁在省中,付于廷尉,等着下狱!”

左丞的手笔,也一样很大,三公说下狱就下狱了。

众人面面相觑。

晏清源不语,沉吟片刻,面色有些凝重,语气却轻飘飘的:

“备笔墨罢。”

只见他提笔埋首,刷刷几笔,不知写了些什么,又盖上了大将军朱印,火漆一封,随即丢给宋游道:“加急送过去。”

一时看的各人心思不定,外头抬脚又进来人禀事,正在恒州括地的徐隆之来了书函,把近日诸多事宜,一一给晏清源在信中做了详禀。

恒州最大的一户,便是晏清源的姑父--恒州刺史广平公库狄干,晏清源锁眉看了半日,这一回,倒什么也没说,还是随意把信函往案匣一扔,掸了掸衣襟起身,笑着对众人说道:

“明日三月三,诸位今天散班还是回去早备诗文的好。”

说罢噙笑仍端着那副清雅自若的神情又施施然去了,他前脚一走,“哄”的一声,众人立马把宋游道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左丞,你看大将军刚才是什么意思,真要把太尉下狱?”

“徐司空的信里,又说了什么呀?”

没人过问一直安坐其间的左仆射晏清河,晏清河也浑不以为意,将手头事处置好,到了散衙的时候,一声不响地出了宫门。

府邸落成,晏清河搬进了大半月,渐渐熟悉起各项开府事务,甫一进家门,那两个所谓绝色的丫头,早一边一个上来侍奉他更衣盥洗,其中一个,许是觉得热,衣领子扯的低,要露不露的,晏清河漠然瞥了两眼,忽把人一拽,就摁倒在了榻上,另一个见状有眼色的立马扭头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