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段明是非之红楼梦 > 芳官与花自芳

芳官与花自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段明是非之红楼梦!

《红楼梦》是内外一一对应的,写内是在写外。袭人对应的是李嬷嬷的儿子李x,芳官对应的是袭人的哥哥花自芳。

花自芳只出来一次,当时是一个“自由人”,袭人在王夫人那边过了“明路”之后,花自芳就也前往贾府效力了。本身应该跟在李x身边的花自芳,因为不像袭人一样从小被卖到贾府,也没有受过贾母的专门培养教育,很容易就站错队了,并因为袭人的关系,与贾环的舅舅赵国基一派有矛盾。芳官得罪赵姨娘看似无意其实有心,花自芳也是同样的情况。

因为不是家生子,对贾府情况也不了解,又有着袭人这层关系——贾宝玉的“宝贝”,很容易就被晴雯这类岌岌可危的人利用。给与好处,特别是光鲜亮丽的好处,还给与一定的“特权”——为贾宝玉吹饭,很快就把晴雯当伯乐一样看待了。

薛宝琴、邢轴烟和李纹、李绮刚到贾府不久,袭人母亲就病重了,她回家探亲一个月。《红楼梦》里的人都有不同的代指,袭人的母亲对应的是贾府的贾母,袭人的母亲亡故是说花家先轰塌了,花自芳是跟芳官一样被赶出去的,袭人也不可能不受影响,或者说,此时已经决定,袭人不会成为姨娘了。袭人回去,是王熙凤让平儿送的旧衣服,衣服是体面,给袭人的体面看的都是往日情分。让袭人给邢轴烟捎衣服,除了说明袭人家跟邢轴烟家一样穷、穷的原因也一样之外,也是说在大老爷和二老爷之间,花自芳选的是大老爷也就是贾琏一家。

遣散戏子就是贾府衰败的先兆,芳官是遣散戏子时无处可去才留下,分到怡红院的。作为被裁撤过一次的当事人,对贾府情况没有一点预感,为了点吃食,答应为五儿说情让她去怡红院。怡红院进人出人是贾宝玉说了都没用的,赶晴雯一回,贾宝玉就说要去回了贾母让晴雯走,不管是袭人还是晴雯,要么是贾母安排的,要么是王夫人安排的。柳家的应该求了不少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芳官敢答应,还拿小红和坠儿的两个空位说事,自认为肯定能成。花自芳也是同样的情况,不一定是安排人,大多是做事,看不清状况,高看自己。

李嬷嬷跟袭人的情分,就像袭人跟芳官的情分,帮过,但是上不上道,全看个人——袭人是上道的,花自芳是不上道的,李x帮花自芳很有限。这些事情是说不清楚,解释不明白的,所以写袭人趁醉把芳官放到贾宝玉床上,其实是说花自芳是非常迷糊的,也被人灌了不少关于袭人的“迷魂汤”——吹捧,就更加看不清状况了。

赵国基死的时候,给了二十两丧葬费,袭人的妈死的时候给了四十两,认为袭人家是死了两个人。除了袭人的妈,是花自芳也死了的意思。贾探春在赵国基死这件事上,不承认赵国基是她舅舅。袭人这多出的二十两,除了花自芳死,也是买袭人死心的意思——不承认她是姨娘,也不允许花自芳在外吹捧袭人是姨娘甚至是夫人。袭人回去探病,像平儿让袭人把衣服分给邢轴烟一样,是贾母让王熙凤为袭人准备的行装。王夫人没有任何表示,全部是王熙凤公事公办,摆在明面上的,袭人就是大丫鬟。晴雯被逐出之后,袭人又搬回了贾宝玉屋里配房,这才是她的“工作”,“副主子实际决策者”的“贤(闲)人”形象终止。

王夫人赶金钏、驱逐晴雯,理由都是他们勾引贾宝玉,而他们实质上并没有与贾宝玉发生实质关系。与贾宝玉最早发生实质关系的是袭人,赵姨娘和贾政的对话里,贾政表示两年之后才会给贾宝玉安排“屋里人”,看中的是“喜人”。王夫人的意见代表贾政的意见,袭人的身份对应的就是喜人的身份,贾府旁支,袭人与薛宝钗的身份隔了一辈,是贾母的姨表亲戚。晴雯被逐,贾母只问袭人,也就是当前形势下,她只(能)保一个。而薛宝钗能够嫁入贾府,与袭人是一样的情况,王夫人的姨表亲戚。林黛玉被逐与晴雯相同,没有父母依仗,被贾母也舍弃了。

因为前八十回已经写到了结局,后四十回续写就是对前面的解释,高鹗的续写里贾母对待林黛玉是非常无情的——实际上是因为高鹗没有分清贾母和外祖母这两个身份,是贾母舍弃了林黛玉,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舍弃了林黛玉,驱逐林黛玉的行为应该像王熙凤病找人参一样,由王夫人出面才对。

像袭人一样,贾母死前会给林黛玉留下活路,以晴雯死前表现,林黛玉迅速舍弃跟贾宝玉的感情求活才是正经续集展开方式之一,祭晴雯之时,贾宝玉与林黛玉已经离心。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引起王夫人厌烦,再加上在嫁入贾府这事上与薛宝钗一家存在矛盾,所以贾母安排的林黛玉依附薛宝钗,很可能会在贾府生变之后无法奏效。王夫人对贾母人参的态度就是:别让老夫人知道,去外边买个好的人参来用,就还说是老夫人的。所谓的“掉包计”,骗的是贾母而不是贾宝玉,续集完全带歪节奏,可能是高鹗对影射意义与感情意义理解偏差,人物都没做自己的事,硬写情节,塑造人物失败。

花自芳是“花子芳(香)”,就是另一个贾宝玉,所谓的贾宝玉去当了乞丐,包括出家当和尚,与芳官去尼姑庵相映照。87版电视剧不选高鹗版续集,就是因为错漏处太明显,抄家除了对应着甄家(真家)的结局,也对应着“一损俱损,一亡俱亡”,由不得他们内部商量和腾挪转移。

历史上,只要是内战,不是对着共同敌人“蛮夷”的,将领和谋士就到处跑,是因为他们私下都结亲,是一体的。姜维本身是魏国守城将领,却跑到了蜀国去做诸葛亮的徒弟。唐朝安禄山之乱,除了太监没人救皇帝,没办法自保的就“投诚”,因为文武百官都会给自己安排退路,谁强依附于谁。宋朝对武官要求特别严格,谁跑杀全家甚至夷族,武勋世家的亲眷都不能出京城,作为人质对领兵者进行限制,是从唐朝灭亡得出的教训。这也造成了唐宋明清后期,中央政权全部是太监掌权——皇权亡太监也就完了,不说皇帝,对于皇权来说,除了太监其他人都不可信。

宰相门前三品官,这就是内臣和外臣的区别。贾宝玉只宠信丫鬟们,对婆子们都没好感,是因为这些丫鬟们才是真正为他效力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亲人肯定是更可信的。封建王朝建立之初,都是亲缘分王,拱卫中央,历经两代就开始争权。到了最后,都是太监党争,背后仍然是皇族亲缘争权,不同的太监代表不同皇位继承者的权力,实际上是不同的武力竞争,要么小范围战争,死的是群众,要么死的全是皇家人——两三年甚至两三个月换一个皇帝,怎么就那么凑巧上去就死了呢?大多都是“无父无母”,后一代并不因血缘被看顾。比如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为什么如此尴尬?因为林如海和贾敏活着她就是贾宝玉,同样的,贾政和王夫人死了之后,贾宝玉就是林黛玉。说巧儿嫁给板儿,其实是交待贾琏的下场——刘姥姥的女婿狗儿。

现在公私分开,具体到公事范围,外部驻地包括边沿任职与内部特别是办公室内的身边工作人员相比,也肯定是身边的人更好用。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政坛、经济体运营领导模式越来越趋向于美国的“班子”模式——利益和立场的一致,特别是同进退,能够保证内部团结和政策一致性。公私分开,也保证了子女在内亲缘关系各自的独立性。继承法、破产法和个人权益是一体多面的,继承多少利益就破产时候承担多少责任,在实际生活中也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