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嫁给奸臣后,每天担心夫君走歪路 > 第74章 有这样的底气躺一辈子

第74章 有这样的底气躺一辈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嫁给奸臣后,每天担心夫君走歪路!

看不起谁呢,沈姮学着他模样淡淡道:“你要是能写成我那样的字,我也认得。”

“你的是错字。”谢俭道,他写的是大丛朝的官字体,每个学子都要做,两者根本不能比。

此时,几位大人此时也相商的差不多,走出帐外各司其职。

“阿俭。”陆纪安喊:“把册子拿过来。”

谢俭忙把册子递了过去。

看着大人的眉蹙得越来越深,于威道:“大人,此次雪灾,各地受损都极为严重,朝廷只紧着那些大州大县,像我们南明这样的小县城,只能先自救了。”

“是啊。”如何自救是当务之急,陆纪安自觉对于破案,治理还能游刃有余,这样的大灾却还是第一次碰上,毫无经验可谈。

听得孟宣朗的声音从帐外传来:“阿爷,你必须得帮着纪安叔,快点嘛。”

话音刚落,孟宣朗已经推着孟老太爷进了帐子。

“世伯。”陆纪安起身一揖:“您怎么来了?”

孟老太爷指指孙子,慈笑的说:“还不是这个逆孙,知道你没粮,非要我捐些粮食不可,孟家在南明最多也有那点储粮,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啊。”

陆纪安笑了笑。

“那就用银子买啊,孟家没粮,还没银子吗?”孟宣朗道。

沈姮颇有些羡慕地看着孟宣朗这既是官四代,又是富三代的豪横样,她咋就没穿到这样的人家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不快活。

谢俭道:“官府已经贴出告示,压制米价,严禁私增米价,但并不管用。你此时买粮,等于是把银子送人。”说话不经脑,明明祖辈父辈都是经商之人。

“可老百姓饿着肚子呀,银子以后可以再赚嘛。”孟宣朗觉得让百姓先吃饱才是第一等事。

“你这样只会增长奸商的气焰。此价一买,官府再无办法压价。”如此简单的道理,谢俭觉得谁都会想到。

沈姮觉得俩人说得都对。

孟老太爷在心里叹了声,这两少年,明明相同的年纪,一个已有长远的目光,一个呢,还在锦衣窝里,不过孟家有这样的底气让宣朗在锦衣窝里躺一辈子。

“那能怎么办?再这样下去,只会饿殍(piǎo)遍野。”孟宣朗气呼呼地道:“你有办法吗?”

“没有。”谢俭冷淡一句,对他来说,只要一家人没事就好。

孟宣朗哼了声:“所以,目前只有我这样的办法才可行。”

陆纪安含笑地听着两少年的争辩,这两人以后都是要走仕途的,只望能够相互扶持:“纵观历史,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出现这些情况,一切只能待灾难过去,再慢慢恢复。”

“是啊。”孟老太爷也是无奈,商人逐利,一旦违本,亦是人祸,只希望万物复苏的早些。

“时候不早,大人,孟老太爷,我和阿姮先回家了。”谢俭朝着俩人一揖,看了沈姮一眼:“走吧。”

“阿俭,我下午在城外等你。”孟宣朗忙说。

谢俭轻嗯一声。

世界还是白茫茫的一片,到处都是清理着废墟的衙役和士兵,还有不少前来帮忙的百姓。

城门口施粥的棚子只剩下官府,沈家的棚子空着,周围几个前来施粥的大户也没了踪影。

尽管沈姮不屑于沈家这种立人设的,但也确实出了力,就算是为了名声亦是善举,但天灾之下也撑不住天天立人设啊。

见沈姮停下脚步看着一处,谢俭顺着望去,看到了无数披麻戴孝之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哭丧,那儿半个村子的人都没了。

“走吧。”谢俭道,接下来一个月,这种哭丧只会多不会少。

另一边,有不少衣衫褴褛,无家可归的老百姓走过。

沈姮在心里叹了口气,好想念现代生活啊,至少这种情况已经不再有了。

此时,古锋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欧阳恩,这两根木头就交给你了。”

“放心吧。”

俩人望去,那儿正在拆半个月前搭起来的木棚,前几天见过的少年欧阳恩一手把腰粗的木头轻轻一抬,扛到了左肩上,另一手朝着另一根腰粗的木头一抬,扛到了右肩上。

这轻松的模样,让沈姮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抬得动这两根重木头似的。

“欧阳恩现在做了衙役。”谢俭说道。

话音刚落,欧阳恩已经看见了他们,爽朗的招呼:“谢俭,沈娘子。”

沈姮笑着回应。

城内的情况并不比城外的好。

走过的百姓一直在骂着黑心商人,平常几文的菜都涨到了十几文,更别说肉类了。

“这些黑心商人,都不得好死。”

“只求老天爷开眼,化了冰雪,好让我们都有地可种,到时,看谁去买黑心商人的粮食。”

“到时贱卖都没人去买。”周围的百姓们边走边骂。

谢俭目光一动,看了眼说贱卖都没人去买的男子一眼,那什么样的情况才会贱卖都没有人去买呢?

沈姮听着,倒是无比庆幸自己先前开了间杂货铺,进了十几袋的米和木炭,还有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及干货,要不然,就被动了。

不过谢俭现在认识了这么多人,倒也不至于挨饿。

到家时,小谢旻跑过来,一把扑进沈姮怀里,脆脆的喊:“阿叔,阿婶。”

谢俭抱起他走进灶房。

夏氏已经做好了午食,几个烙饼以及米汤。

如今小谢旻已经恢复得差不多,和他们一起吃饭,餐餐能吃一大碗。

沈姮喝了口浓香的米汤后,问:“大嫂,阿俭,咱们一个月一袋米够吗?”她一麻袋照大丛朝的单位来说应该是二斗,她惦了惦估计在20斤出头的样子。

“够了。”说起吃的,夏氏脸上都是笑意:“家里还有不少的菽米,黑豆,赤豆,青豆还有好几斗呢,还有粉面一袋米一个月还吃不掉。”

沈姮知道老百姓没有一直吃精米的习惯,基本都是什么都掺杂一些,纯米用来熬粥,或是熬粥油,像现在这样吃法的居多。

谢俭冷淡地看着沈姮,等着她接下来要说的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