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七十二章 烫手的京官

第七十二章 烫手的京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73章 烫手的京官

石敬瑭现在给秦王李从荣当副手,担任六军诸卫的副司令,但是他心中不安,总想找个机会离开京城。

却说契丹耶律阿保机的大儿子、东丹王耶律突欲,他还有个汉族名字,叫耶律倍。契丹是汉文化的忠实粉丝嘛,所以很多人都有汉名,耶律阿保机的汉名叫耶律亿,也叫刘亿,耶律德光就不用说了,一听就是汉名,其实他的契丹名字叫耶律尧骨,反而没几个人知道。

耶律突欲因为对自己的母亲太后述律平和弟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不满,就越海投奔了后唐。后唐赐他了一个名字,叫李赞华,跟了后唐皇家姓了。还任命他担任怀化军节度使。

上次王晏球讨伐王都的时候,契丹派了个大将耶律惕隐来支援王都,后来被卢龙军给活捉了,唐朝给这个耶律惕隐也授了官职,赐名为狄怀忠。

现在呢,契丹派了使者过来,跟后唐政府要人,什么耶律突欲、耶律惕隐,都得交给我们。后唐没理他,于是契丹屡次入寇。明宗就打算派人去河东镇守,抵御契丹,两位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就向皇帝推荐了石敬瑭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康义诚。这个康义诚前面出现过一次,打过一次酱油,当时李嗣源的部下都劝他在河北自立为帝,这个康义诚有一句台词:“主上无道,军民怨愤,您从众可生,守节必死。”

康义诚,字信臣,名字都是好词,又仁义,又诚恳,又有信用,不过他的真实人品恰恰相反,不忠不信,不仁不义。

石敬瑭一听说两位枢密使都推荐自己,这机会可得抓住了,立刻进宫去见皇帝,也自告奋勇,要替皇帝去抵御契丹。于是明宗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领命,一点没耽搁,当天就起程上路了。他到了晋阳,任命自己的部将刘知远、周瓌为都押衙,军事方面的事情就交给了刘知远,财政方面的事务委托给了周瓌处理。

明宗又调回康义诚,让他接替石敬瑭,担任六军诸卫的副总指挥。任命自己的养子李从珂为凤翔节度使,加封为潞王。封四儿子李从益为许王,并且加封老二秦王李从荣为尚书令,兼侍中。

老四李从益年龄还小,他有个奶妈姓王,本来是宫里的女官,这个女人也是个见风使舵的聪明人,她见秦王得势,就打算找个缘由投靠过去,也算为自己日后找个靠山,于是就告诉李从益,让他跟自己的皇帝爹说,自己想见二哥李从荣。李嗣源一听,觉得小儿子想哥哥,乃是人之常情嘛,于是就让这位王奶妈带着李从益去秦王府见哥哥。王奶妈一见到秦王李老二,立刻使足了劲,火力全开地大拍马屁,甚至还装出许多媚态,殷勤巴结。李从荣最喜欢听这些溜须拍马的话,又见这位王奶妈有三分姿色,索性让丫鬟们抱着弟弟去见自己的王妃刘氏,自己就跟王奶妈进房开车去了。完事以后,俩人还约了下次见面的日子。

李老二又嘱咐王奶妈,让她帮自己留意宫中的动静,王奶妈一口答应,然后带着李从益回了宫。从此以后,王奶妈就经常出入秦王府,给她男朋友传递消息,宫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李老二是无所不知。

前任太仆少卿何泽,都已经退休了,现在还不甘寂寞,也乘机巴结秦王,上表请皇帝立李从荣为皇太子。没想到这个臭不要亮的何泽马屁完全拍错了。

首先是明宗,他看着奏章,眼泪就流下来了,跟左右说:“群臣现在就请立太子,看来,朕应该回太原老家去了!”他不得已,只好让宰相和枢密使商议此事。李从荣得知了消息,赶紧去见父亲,说:“我听说有奸人请父皇立太子,我现在年纪还小,只想多学些治国之道,不愿做太子。”明宗说:“这是群臣的意思,朕尚未决定呢。”

李老二退出来以后,就对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说:“宰相们要立我为太子,是想夺我兵权,把我关在东宫里边罢了。”你看,他是怕自己当了太子,大家就按未来皇帝的标准来要求他,整天让他在东宫学习治国之道,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玩了。

范延光等人揣度皇帝的心思,又怕李从荣见怪,于是就奏请皇帝,封李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位居宰相之上,明宗就批准了。于是从此以后,这李老二总揽兵权,竟然还让皇帝的禁军给自己当亲兵。每次出入,一路上都是侍卫保护,就是入朝的时候,跟班也不下好几百人,一个个携弓带箭,在皇帝专用的御道上驰骋往来,俨然是一位六军领袖,八面威风。但是他这么嚣张,是要出事的,他的兵权可不是像人家曹操、李世民,自己带兵打出来的,他这是皇帝封的,基础不一样的。

朝中的大臣,见李老二如此擅权,这么嘚瑟,一个个的都怕给自己惹祸,这里面不知道包括不包括那个请明宗立太子的何泽。但是其中有两个人是特别的着急,就是枢密使范延光和赵延寿。他们屡次向皇帝辞职,明宗都没批准。明宗生了病,一连好几天不能上朝,李老二就跟自己的手下说:“我一旦得居南面,一定要把这些权臣幸臣全都灭族,肃清宫廷!”你光听他说的这话,就知道这李老二智商有问题。

范延光、赵延寿听说了这事,就更加惶急了,再次上表请皇帝派他们出京。明宗正在病中,郁闷的要命,见了这俩打的报告,气的扔在地上,说:“要去便去,何用给我上表?”

范延光、赵延寿二人急得没办法,赵延寿是明宗的驸马,他妻子此时已经进封为齐国公主,颇得明宗垂爱,于是她就亲自进宫,去替赵延寿说情,说我们家老赵身体不好,老是生病,工作太重,承受不了,但是明宗还是不同意他辞职。

赵延寿又叫上范延光,一起进宫去见皇帝,说:“不是臣等偷懒,推卸工作,我们只是想和朝廷功臣们共同执掌枢密,免得被别人议论。再者说了,我们俩人也不敢一起辞职,希望皇帝可以让一个人先去,另一个人还继续留任,然后再另外新任命一位枢密使,如果这个新人不称职,那仍然可以召我们回京,臣奉诏立刻就到。”

明宗听了,总算是勉强答应了,于是任命赵延寿担任宣武节度使,赵延寿蹦着迪斯科就走了。现在枢密使出了一缺,明宗召凤翔节度使朱弘昭继任。朱弘昭就是前面说过的,安重诲两次路过凤翔,第一次对安重诲殷勤款待,随后就给朝廷打小报告,然后安重诲第二次路过凤翔,连门都不让进的那个凤翔节度使。

朱弘昭奉诏入朝,他也是一个劲地推辞,不愿意做这个枢密使,气的明宗都吼起来了:“你们都不愿意留在我身边,我养你们这些人做什么?”朱弘昭这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范延光一看赵延寿外调成功,那个欣羡啊,只恨自己没有也娶个公主,只好把自己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送给宣徽使孟汉琼,托他恳求王淑妃,请这位花见羞帮自己在皇帝面前多多美言,希望外调。结果这一招还真就有效了,一道圣旨,任命范延光为成德军节度使。范延光简直就像是个被关了几年的重刑犯,当天就去跟皇帝辞行,直奔镇州赴任去了。由三司使冯贇补任枢密使。其实这枢密使不是不能做,只是范延光、赵延寿二人没那个才能而已。

除了这二人以外,其他朝中官员,很多也求皇帝批准外放,你从这就能看得出来,这李老二有多能作,搞得这些京官一个个都在京城待不下去了。有一些人的请求,皇帝也同意了,也有一些皇帝没答应,那些得到了批准的个个是喜笑颜开,赶紧走啊,没批准的统统是愁眉苦脸,康义诚料想自己肯定是走不了,于是派自己的儿子去伺候那位李老二,好为自己留条后路。明宗琢磨人的本事还是不行,他还以为康义诚真的是忠厚淳朴呢,就任命他担任自己的亲军都指挥使,兼同平章事,其实这个康义诚不过是表面恭顺,实际上是蛇鼠两端,根本没甚么忠厚可言。

..........

知识卡片:

今天咱们说说这个“枢密院”和“枢密使”。枢密使就是枢密院的一把手,一般下面还有一位副使。在唐朝,枢密使的地位还没有那么高,主抓的并不是全国的军务,只是军事情报而已,根据宋代史书《文献通考》记载:唐末的枢密使一直都由宦官担任,权利已经和宰相不相上下了。到了五代,枢密使开始由皇帝的心腹大臣担任,比宰相的权利更大。所以前面出现过几个枢密使分别推荐不同的官员担任宰相的情况。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宰相负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务,而枢密使成了武职官员,是军界一把手,相当于唐朝的兵马大元帅。宋朝皇帝还会在枢密院里安插两名“承旨”,字面上就是负责宣旨的,是负责枢密院和皇帝沟通的人员,实际上是皇帝的眼线和耳目。因为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所以皇帝一定会严格控制。

宋朝增加了枢密院的权力,可以制约相权,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关系始终不好,双方老是你说东我说西。宰相主张进攻,枢密使就主张防御,这种官僚阶层的相互制约,直接影响了北宋的对外战争。南宋统治者吸取了前车之鉴,试行军政合一的政策,设立了“平章军国奏事”一职,枢密使的大权从此就被分出去了。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老兵油子被调到地方干闲职,可是中央禁军要有人统领呀。宋初的禁军早先是由一个人领导的,叫殿前都点检,这种情况是赵匡胤不想见到的。因为他自己就是在这个职位上夺权上位当了皇帝的,所以他把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给撤销了,设立了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三个职务,由他们分别统领禁军。这三个职务统称“三衙”,从此禁军中就没有“元帅”一职了,所有人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

宋神宗保留了有发兵之权的枢密院,枢密院虽然是宋朝军界首屈一指的机构,可以调配京都禁军,但是,枢密院没人有资格统兵。就算他们来到军队,也没办法调兵遣将。有资格调兵遣将的是三衙,可是他们只能听从枢密院的调配,自己没有调兵的权力。因此,不论是三衙还是枢密院,都无法单独掌握军队。

到了元代,枢密院管的事很杂,太子经常兼着枢密使,主管情报、边防、禁卫等事务。到打仗的时候还有专门的枢密院,叫行枢密院。最后枢密院被朱元璋给废了,改设大都督府统领军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