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八十七回 述律后废长立次 唐明宗焚香祝天

第八十七回 述律后废长立次 唐明宗焚香祝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演义!

第八十七回述律后废长立次 唐明宗焚香祝天

匡国(同州)节度使李存敬,路过华州,李冲竟将他全家斩杀。

李从袭到了华州,也被李冲杀死。

李存敬死得有点冤枉,这个李从袭,确实该杀!

魏王李继岌已死,任圜在后军,几天后才至,将李继岌收葬于华州。又收集余众,得二万六千人还洛。

李嗣源命石敬瑭前去慰抚,军士皆无异言,各退还原营。

李嗣源召见任圜,好言抚慰,问他魏王李继岌何在。任圜报已安葬。

百官因李继岌已死,仍累表劝进。

李嗣源始有动意,乃大行赏罚。

先责租庸使孔谦,奸佞苛刻,残害百姓,将他处斩。废去租庸使官职,仍分属三司,悉除苛捐杂税。

又罢诸道监军使,历数宦官劣迹,令所在地一概加诛。

李绍真(霍彦威)总决枢机,擅自收李绍钦(段凝)、李绍冲(温韬)下狱。

枢密使安重诲对他道:“温、段罪恶,皆在梁朝,今监国新平内乱,冀安万国,岂专为公复仇么?”

李绍真(霍彦威)不敢乱来,遂禀明监国,复两人姓名为段凝、温韬,放归田里。过了一年,将二人流放。再过一年,终于下诏赐死二人,唯不追究家人。

李嗣源即用安重诲为枢密使。

召左骁卫大将军孔循,与张延朗并为枢密副使。

张延朗本梁朝旧臣,曾在梁任郓州粮料使,李嗣源破郓州时他即归顺。他聪明乖巧,善事权要,与安重诲交好。安重诲子娶其女,所以安重诲将他引入。

孔循与李绍真(霍彦威),皆梁朝故人,入禀监国,请改建国号。

李嗣源道:“我少年时即侍奉太祖(指李克用),太祖以我为养子,我追随太祖、先帝(指李存勖)已经五十年,南征北战,未尝不参加。太祖基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的 天下,就是我的天下,那有同家异国的道理?当令执政更议!”

礼部尚书李琪,承旨入对道:“若改国号,是先帝成为路人,梓宫何所依托?不但殿下不忘三世旧君,就是我辈人臣,问心也自觉不安!前代以旁支入继,不一而足,请用嗣子柩前即位礼,才算得情义两全了。”

李嗣源称善,群议乃定。

过了两日,李嗣源自兴圣宫转赴西宫,穿上丧服,以李克用儿子的身份,至柩前即位,百官俱服缟素。

既而御衮冕受册,是为唐明宗。

百官再改着吉服,行朝贺礼,颁诏大赦。

时为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二十日。

四月二十八日,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

酌留后宫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其余听他自便。

唐明宗李嗣源下诏释放鹰犬,并令中外毋得献鹰犬奇玩。诸司有名无实者,一体裁革。又废除夏秋税省耗、各道四节供奉,命各道不得苛敛百姓。刺史以下,不得贡奉。

有几百名宦官逃到深山茂林里躲藏,有的更剃光头发,出家去当和尚,共有七十多人逃亡到晋阳。

李嗣源下诏,命侄儿、北都指挥使李从温把他们全部诛杀。

因京城缺粮,分别派遣诸军就食近畿,以减轻漕运压力。

李嗣源因前相州刺史安金全,十年前,保卫晋阳有功,当时李存勖并没有嘉奖,特任命安金全为振武节度使,遥兼同平章事。

其实,这也是为了酬谢安审通的从龙之功。

李彦超自北都朝见,李嗣源说:“贤侄辛苦了!河东平安无事,是你的功劳。”擢升李彦超当建雄(晋州)留后。恢复原姓为符彦超。

此后,又有文武官员,由唐庄宗李存勖赐姓名者,陆续恢复原来姓名,包括但不限于:

武宁(徐州)节度使李绍真,恢复原姓名为霍彦威。

齐州防御使李绍虔,恢复原姓名为杜晏球。杜晏球又自称为王氏子,恢复姓名为王晏球。

宣武(宋州)节度使李绍安,恢复原姓名为袁象先;

忠武节度使李绍琼,恢复原姓名为苌从简;

又有横海(即义昌,沧州)节度使李绍斌,恢复原姓名为赵行实;

河阳节度使李绍奇,恢复原来姓名为夏鲁奇;

贝州刺史李绍英,恢复原姓名为房知温;

洺州刺史李绍能,恢复原姓名为米君立。

连宦官李绍宏,也请求恢复原姓为马绍宏,以示与唐庄宗划清界限。

许郭崇韬父子归葬。又赐还李继麟(朱友谦、朱简)官爵。将二人家产,发还亲属。

安葬先帝李存勖于雍陵,庙号唐庄宗。

后人有诗叹道:

得国非难保国难,霸图才启即摧残;唐朝国号虽犹在,毕竟雍陵骨早寒!

朝廷易主,庶政维新。

只是各地骄兵悍将,仍不肯消停。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月十二日。

李嗣源下诏,征调汴州控鹤指挥使张谏等三千士兵,北上驻防瓦桥关,防御契丹。

控鹤军,是梁朝设置的侍卫亲军,蛮横不愿远调。张谏等出城即行叛变,回军进入汴州,烧杀劫掠,格毙权知汴州兼推官高逖,强迫马步都指挥使、曹州刺史符彦饶为帅。

符彦饶说:“你们要我当首领,就应该听我的命令,不准放火抢掠。”大家接受。

符彦饶是李存审(符存)次子,符彦超之弟,符彦卿之兄。

次日凌晨,符彦饶在房间里埋伏武装勇士。

张谏等各将领进来晋见。

符彦饶手指张谏等说:“前天发动兵变的,不过你们几个人而已。其他人,一律无罪!”

其他将领默然。符彦饶遂逮捕张谏等四人,斩首。

张谏的同党张审琼,率领大家在建国门前集合,大吼大叫,声称为张谏等报仇。

符彦饶调军攻击,把四百名变兵,全部诛杀,军政两方,才归安定。

符彦饶把兵变情形告诉节度推官韦俨,并把处理情况,奏报朝廷。

过了几天,李嗣源命枢密副使孔循,权知汴州,搜捕残余叛军及其亲属三千家,全部诛杀。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月十六日。

义成(滑州)都指挥使于可洪等叛乱,纵火焚烧街市,攻击天雄军在滑州的驻军,把他们驱逐出境。于可洪,跟天雄驻滑州军队,分别上奏朝廷,互相指责对方谋反。

李嗣源派使节前往滑州,查出真相,把于可洪押解闹市斩首。首先发动攻击的滑州左崇牙全营官兵,全族处斩;协助攻击的右崇牙将校一百人,也全族处斩。

之前,平卢(青州)大将王公俨,诛杀监军宦官杨希望后,希望晋升节度使,对外扬言说,符习对部属刻薄寡恩,士兵都不愿意他再回任。符习因此不敢东进。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八月六日。

王公俨又发动官民上疏拥戴自己,李嗣源下诏任命他出任登州刺史,他却拒绝前往,声称军心所归,不准他离开。

李嗣源大怒,调天平(郓州)节度使霍彦威为平卢(青州)节度使。霍彦威在淄州集结军队,准备攻击,王公俨大恐,这才动身前往登州。

然而,太迟了。

两天后,霍彦威抵达青州,当即派军追赶,在半路上将王公俨生擒,连同他的家族和同党,全部斩首。

此事连累不少无辜。平卢军观察支使、北海人韩叔嗣受到牵连,也被杀死。

韩叔嗣出身于南阳韩氏,与韩愈是同宗。

他的儿子韩熙载,自幼文采出众,今年二十四岁,刚刚进士及第,还在京城,尚未授官,即遭此巨变。

韩熙载打算南下逃奔吴国,秘密告诉他的好友、汝阴进士李谷,李谷把他送到西正阳。正阳关有东西二城,西正阳属唐,东正阳属吴,二城隔淮河相望。二人在关下饮酒一醉,洒泪话别。

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国如果用我当宰相,我当指挥大军,长驱直入,平定中原。”

李谷笑说:“中原如果用我当宰相,吞并吴国,如探囊取物。”

二十多年后,李谷在中原当上了宰相,而韩熙载在江南也做到高官,届时,又要掀起一番大战。此乃后话,暂时不提。

前宰相赵光胤早已去世,卢程也早已罢免;现在只有两位宰相,就是豆卢革、韦说,只会夸夸其谈,并无真实本领,唐明宗李嗣源乃封任圜、郑珏二人同平章事。

郑珏本为梁臣,在梁朝就做过宰相,枢密副使孔循特别引荐,因此得任同平章事。

任圜兼判三司,一力救国,尽心佐治,朝纲渐振,军民各饱食无忧。

李嗣源是个文盲,不识字。四方奏事,统令枢密使安重诲旁读。安重诲也不是所有字都认识,因此奏请选用文士,上殿应对。

李嗣源记起在河东时担任掌书记的冯道博学多才,有意重用。乃命翰林学士冯道、赵凤,俱充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的职位,从前并没有,从此创设。

荆南节度使、南平王高季兴,与唐朝一直是阳奉阴违。

去年,当唐军伐蜀时,曾命他为西川东南面行营招讨使,见第八十三回。他却说,夔、忠、万、归、峡等州,从前就属于荆南,请求自己出兵攻取,攻取后便归属荆南。

原来,唐朝元和年间,荆南道地域广大,下辖荆州江陵府、澧州、朗州、峡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共八个州府。后来,雷满占据朗州,向环占据澧州。唐昭宗继位后,任命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后来,又在朗州、澧州设武贞节度使。这时,荆南尚有六个州府。

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马殷、雷彦威合兵攻陷江陵府,成汭投水自杀。蜀王王建,趁机占领忠州、万州、夔州三州,至今已有二十三年,见第五十六回。但是,荆南仍然保有三个州府,即江陵府、归州、峡州。

雷满死后,其子雷彦威继任。雷满父子经常剽掠荆南。

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武贞节度使雷彦威,再次进攻荆南,荆南留后贺瓌坚守不战。梁王朱温认为他胆小如鼠,命颍州防御使高季昌接替。高季昌从此占据荆南,至今二十一年了。见第五十九回。

后来,马殷击败雷彦恭,遂占据朗州、澧州。

梁太祖开平二年,蜀国皇帝王建,派兵攻陷归州,不久又攻陷峡州。从此,荆南只剩下江陵府一座孤城。

唐庄宗当然允许。哪知他夺取归、峡二州后,再进攻夔州,遭遇小败,即作壁上观,按兵不发。

后来,有一天,高季兴正在吃饭,听说蜀国被一举灭掉,大吃一惊,筷子都滑到地下,说:“这是老夫的罪过呢!先灭蜀,还是老夫给他出的主意!”

幕僚梁震道:“唐皇骄傲自大,现在得蜀,势必更加不可一世,骄必速亡,不足为虑!安知不是我们的福报!”

高季兴(高季昌)听到李存勖被杀的消息,对梁震更加尊重。梁震向高季兴推荐前陵州判官孙光宪,命为掌书记。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四月。高季兴全力建造战舰,打算进攻楚国。

孙光宪劝阻说:“荆南经过王仙芝、刘汉宏、雷满父子等多次入寇,民不聊生,只大帅入主荆南这二十年,与民休息,才总算有一点复苏的迹象,如果跟楚国失和,其他势力万一趁着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对我们下手,大事去矣!”

高季兴这才作罢。

六月,高季兴上疏朝廷,请求将夔、忠、万等州,划归荆南。

当时唐明宗李嗣源刚刚即位不久,含忍优容,令中书讨论,同平章事豆卢革、韦说认为,唐朝时夔、忠、万等州确实属于荆南。

唐明宗勉强允许,只是刺史须由朝廷任免。

然而高季兴袭踞夔州,等夔州州长潘炕去职后,立即派军突入,屠杀唐军,控制州城。

朝廷任命奉圣指挥使西方邺为夔州刺史,高季兴不接受,并派军袭击涪州,不能攻克。

唐明宗李嗣源闻报,不禁愤怒,但因即位未久,不便劳师进讨。哪知高季兴得寸进尺,竟放着大胆,派兵士守住江中,遇有唐官吏押解蜀国财物送往洛阳,就在中途打劫,夺得蜀货四十万,并杀死唐押牙官韩珙等十余人。

李嗣源派人诘问高季兴,高季兴满口抵赖,只说是船只颠覆,当问水神。

李嗣源追究把夔、忠、万三州交给高季兴,乃是同平章事豆卢革、韦说的责任。偏偏他二人又被揭发各种不法行为,遂罢去相位。

静难(邠州)节度使毛璋,原来是梁朝沧州守将,十一年前投降晋王,被任命为贝州刺史,如今逐渐升至高位。

他骄傲自大,违法乱纪,训练军队,制造武器,企图反抗朝廷。李嗣源命颍州团练使李承约为静难节度副使,侦察毛璋行动。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月九日。

唐明宗李嗣源调毛璋为安义(潞州)节度使。毛璋打算拒绝,李承约跟观察判官、长安人边蔚,耐心劝导解释,过了很久,毛璋终于接受。

却说去年,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还不知唐朝变故,派使者前来通好。

唐明宗李嗣源登基,派宦官姚坤,前去告哀,且报明自己已经继位。

之前,契丹军自沙河败退,未敢入寇。同光年间,反屡次派遣使节前来唐朝通好,唐亦尽释前嫌,对来使优礼相待。

其实,阿保机南与唐朝和好,实际上是为了向东看,他正出击渤海国,进攻扶余城。

唐朝派宦官姚坤,至契丹告哀,阿保机尚未返回上京临潢府,乃由番官陪伴姚坤东行千里,往谒行帐。

姚坤进入行帐中,但见阿保机锦袍大带,与妻述律氏对坐。待姚坤行过了礼,阿保机便开口问道:“听说你国河南、河北有两个天子,可是真的么?”

姚坤答道:“天子因河北魏州军乱,命总管李令公往讨,不幸变起洛阳,天子驾崩。李令公率军返回河南,回京师勤王,被大众所拥戴,军民归心,现已正位有些日子了。”

阿保机闻言变色,突然起座,仰天大哭道:“晋王与我约为兄弟,河南天子,我兄弟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今果因变身亡么?我听说中国有乱,未知确实,正拟率铁骑五万,来助我儿,只因渤海盗贼未除,以致迁延,哪知我儿竟长逝了!”

说毕又哭,哭毕又说道:“我儿既殁,理应派人北来,与我商量,新天子怎得自立?”

姚坤道:“新天子统师大军四十年,位至番汉马步军大总管,所领精兵三十万,上应天时,下从人心,国不可一日无主,那里还好延宕呢?”

阿保机尚未及言,其长子突欲,入帐指驳道:“唐使不必多辩,你新天子毕竟臣事故主!擅自称尊,岂不为过!”

姚坤正色道:“应天顺人,岂徇匹夫小节,试问你天皇王得国,究由何人授受?难道也是擅自称尊么!”

突欲不能再驳,只好默然退出。

阿保机这才和颜悦色地对姚坤道:“你说的也是在理。”

随即赐姚坤旁坐,慢慢对姚坤道:“我听说我的这个侄儿三宫六院,有乐官千人,宫婢二千人,宦官三千人,贪财好色,任用不肖,每天放鹰走狗,唱戏听曲。他皇后也贪婪敛财,不惜军民,应该遭祸致败。我得知消息,即举家戒酒,解放鹰犬,罢散乐官,若效我儿所为,亦将同归覆没了!”

姚坤答道:“今新天子圣明英武,剔清宿弊,庶政一新,即位才经旬月,海内慰望,亿兆咸怀。天皇王诚有心修好,令南北人民,共享太平,岂不善哉!”

阿保机道:“我与你新天子并无宿怨,不妨修好,但须割河北地与我,我从此决不南侵,与你国和平共处!”

姚坤又说道:“这非使臣所敢与闻!”

阿保机大怒,将姚坤囚禁。

十几天后,阿保机又问道:“河北不肯让我,但与我镇、定、幽三州,也算了事。”

说至此,从案上取过纸笔,令姚坤起草割地文书。

姚坤朗声道:“外臣为告哀来此,岂为割地来么?”当场缴还纸笔,不肯起草。

阿保机暴跳如雷,声言要把姚坤杀死,幸亏宰相韩延徽劝免,仍将他拘住,不让他南归。

不久,契丹军夺得扶余城,再攻入其京城,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留长子突欲镇守,号为人皇王,携次子德光回国,号为元帅太子。

途中阿保机遇病,竟致崩殂,终年仅五十五岁。

阿保机自担任契丹首领算起,在位二十年。自他称帝算起,在位十一年。

时为唐明宗天成元年,阿保机天赞五年,公元926年,七月二十七日。

皇后述律氏护丧返回上京,长子突欲亦奔丧归来。

述律氏召集各部酋长,商议继统问题。

述律后素爱次子德光,乃命二子乘马,俱立帐前,宣告诸部酋道:“二子皆我所爱,未知所立,还请你们审择一人。如已审择得宜,可趋前执辔。”

说至此,以目斜视次子德光,诸酋长素惮雌威,瞧着述律后形状,已经窥测意旨,便皆走到德光马前,握住马缰。

述律后大喜道:“众志一心,我怎敢违反?”

遂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契丹嗣主。是为契丹太宗,时年二十五岁。

耶律突欲不喜,率数百亲从南下,准备投奔唐朝,被边境守军捉住。述律后也不怪罪,令仍归东丹。一面释放唐使姚坤,令他归国报丧。

时已为九月。姚坤回到京城洛阳,报明唐明宗李嗣源。

唐明宗因使臣得归,不便与他决裂,再派使者吊丧。

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尊母述律氏为太后,送阿保机归葬木叶山,仿中原制度,修建陵墓,又为父皇阿保机议定庙号为太祖。

述律太后征集各酋长夫妻,一同会葬,临葬时,问诸酋长道:“你们思念先帝否?”

诸酋长自然同声道:“我等受先帝恩,怎能不思念?”

述律太后冷笑道:“你们既思念先帝,我当令你们相见于地下。”遂指令左右,引诸酋长至墓前,杀死殉葬。

各酋长妻皆大恸失色。

述律太后传谕道:“你们不得多哭,我今寡居,你们岂可不陪我守寡么?”

各酋长妻无法违拗,只好退去。述律太后见哪个人不顺眼,就对他说:“为我传达先帝!”说毕,即牵至阿保机墓前,杀毙殉葬。前后被杀的大臣、大将、官吏,不下百人。

这次轮到阿保机宠臣赵思温,独不肯行。

述律太后道:“你曾经亲近先帝,怎得不去?”

赵思温答道:“亲近莫如太后;太后若去,臣自当相随!”

述律太后道:“我非不欲追随先帝,侍奉地下,但因嗣子幼弱,国家无主,所以不便往殉呢。”话刚说完,竟拔剑斩去左手,令左右放到阿保机墓中。赵思温竟得免死。

述律太后临朝听政,大小国事,均由她裁决,仍令韩延徽为政事令,即宰相。纳侄女即弟萧敌鲁女为德光皇后。德光非常孝顺,每遇太后生病,忧急异常,甚至不进饮食。

隔了一年,公元928年,才改元为天显元年。

有一种说法,天显元年,乃是阿保机所改,可能是为了纪念灭渤海国;辽史也以今年,公元926年,为天显元年。也有一种说法,称明年,即公元927年,为天显元年。究竟如何,难以考证。

本书以契丹太宗册封石敬瑭诏书有“天显九年,岁在丙申”为准。天显九年,即是公元936年。那么,天显元年,应该是928年。

述律太后素有智谋,耶律德光亦勇略过人,所以雄长北方,依然如旧,并不闻有甚么大变。

只有契丹卢龙(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十年前投奔契丹,唐明宗李嗣源派人游说,说易代以后,无复嫌怨,何不归朝!

卢文进部下皆汉人,闻言思归。卢文进乃率军击杀契丹驻军,率军民十万人,八千辆车,浩浩荡荡,奔归唐朝。

时为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月。

唐明宗令卢文进为义成(滑州)节度使,不久调任威胜(邓州)节度使,遥兼同平章事,颇加恩宠。

却说枢密副使孔循,之前已经推荐梁朝宰相郑珏,现在又举荐太常卿崔协。

崔协,出身名门士族的清河崔氏,唐朝宰相崔群、崔慎由、崔彦昭、崔胤,还有名人崔彦真、崔安潜等,都是他的本家前辈。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是唐朝大臣。他父亲曾任万年县令、楚州刺史。然而,由于唐末大乱,他也无心学习,竟然是半个文盲。

宰相任圜因崔协不学无术,推荐吏部尚书李琪。偏偏另一宰相郑珏,也是孔循推荐,又与李琪不和,极力阻挠。

枢密使安重诲与孔循友善,自然袒护郑珏,与任圜屡起龃龉。

一日在御前争议,任圜愤然道:“安重诲未悉朝中人物,被人卖了,崔协虽出身名门,却识字不多,算是半个文盲。臣正惭愧自己没什么文化,忝居相位,奈何又引入崔协,满朝宰相,全用文盲,惹人笑议!”

孔循则检举李琪虽然有文化,却一贯贪污,品德不好。李琪贪污事,参见第七十六回。

唐明宗李嗣源道:“宰相位高责重,应仔细审择,不能全是文盲。朕前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博学多材,又与人无争,看来可任用为相。”语毕退朝。

孔循面带怒色,也不跟皇帝告辞,拂衣先走,边走边怒气冲冲地说:“天下事统归任圜,究竟任圜有甚么才能?如果崔协暴死,也不必说了;崔协如不死,总要入相,看任圜如何对待呢?”

从此孔循好几日称疾不朝。

唐明宗令安重诲慰谕,孔循这才入朝处理政事。

安重诲私下对任圜道:“现在朝廷缺人,姑令崔协充数,想亦无妨。”

任圜答道:“公舍李琪,相崔协,好似不吃牛肉丸,却拿屎壳郎的粪球下锅来煮了。”

安重诲不答,心中很是不乐,每与孔循勾结,诋毁李琪,称赞崔协,唐明宗竟被他蒙骗,命冯道、崔协同平章事。

再过半个月,连孔循自己,也被拔擢为同平章事。这时,朝廷中同时有五个同平章事,即任圜、郑珏、冯道、崔协、孔循。

看官!你想任圜既然揭崔协短,崔协必嫉恨任圜,郑珏、孔循、崔协三人乃是同党,冯道又是个老好人,这样的五人组共掌朝纲,还能和衷共济吗?事已至此,任圜奈何恋栈,还不赶快辞职!不知道吸取郭崇韬的教训吗?

此时已是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正月。

宰相任圜,与安重诲同议内外重事,多半未合,唐明宗因剿灭外乱,多出安重诲主张,所以专信安重诲。

按惯例,使臣出使四方,必须由户部给券,安重诲拟改为枢密使直接发出。

任圜与他力争廷前,声色俱厉,唐明宗也看不过去,怏怏入内。适有宫女接着,见唐明宗含有怒意,便问道:“陛下与何人议事,声彻内廷?”

唐明宗说是宰相任圜,宫女道:“妾从前出入宫中,从未见宰相奏事,如此放肆,莫非轻视陛下不成?”

唐明宗被她挑拨,更加不悦,终用安重诲主张。

唐明宗李嗣源自即位后,励精图治,不喜游猎,不贪钱财,不任宦官,不用伶人,不喜兵革,志在与民休息,共享承平,所以四方无事,五谷丰登。

李嗣源且改名为李亶,表示诚意。

王建义子、前嘉王王宗寿,乃是许州农家子,王建收为义子。王衍当皇帝时,王宗寿曾多次切谏,王衍不听,终至亡国。王衍被俘北上,路上,哭着对王宗寿说:“早听哥哥的话,哪里会有今天!”

王衍死后,王宗寿随着大家东迁,走到渑池,听说李存勖被杀,遂逃入熊耳山,天成二年才出来,寻访被杀的王衍及家人遗骸共十八具,上疏唐明宗,请求加以安葬。

李嗣源嘉许他的仁孝,任命他为保义(陕州)行军司马,又下诏追赠王衍为顺正公,用公爵的礼仪将王衍重新安葬。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刚刚继位时曾经下诏,释放鹰犬,并下令中外不得进献鹰犬奇玩等。因各地屡有违反,现在再次重申,释放五坊猎鹰、猎犬,无论中外,以后无论如何不准再行进贡。

宰相冯道说:“陛下的仁爱广及禽兽!”

李亶(李嗣源)说:“不是为了爱护禽兽。我从前曾追随武皇(李克用)打猎,当时秋天的庄稼刚熟,马上就要收割,偏偏有只野兽逃到田里,武皇派骑兵追捕,等到捉住野兽,庄稼剩下的已剩不下几棵了。我常想这件事,打猎只有害处,没有益处,所以不做。并非爱护禽兽。”

一次与宰相等从容坐论,谈及丰年乐岁,不觉沾沾自喜。

冯道在旁讽谏道:“臣昔年在先皇幕府,奉命出使中山,中途经过井陉,道路险阻难行。臣担忧马失前蹄,牢牢提着马缰,侥幸没有失足坠马。等到下山进入平坦地段,松开缰绳让马儿自由奔跑,竟然从马上掉下来。可见临危时未必果危,居安时未必果安,行路尚且如此,何况治国平天下呢!”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点首称善,又接口问道:“今岁虽是丰年,究竟百姓人家,是否丰衣足食?”

冯道答道:“凶年患饿毙,丰年伤谷贱,丰凶皆病,惟农家如是。臣急得进士聂夷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却曲尽田家情状。总之士农工商,民业有四,农为最苦,人主最应体恤呢。”

唐明宗甚喜,命左右录聂夷诗,时常讽诵,差不多似座右铭。

且因自己年逾花甲,料不能久,每夜在宫中沐浴焚香,向天祈祷道:“某本胡人,因天下扰乱,为众所推,暂承唐统,自惭不德,未足安民,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之主,拨乱反正,混一中原,乃是四海之福!”

谁知他一片诚心,感动上苍,诞生灵异。

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

洛阳夹马营,一户人家,生下一个香孩儿,远近传为异闻。为什么叫作香孩儿呢?相传此儿初生,赤光绕空,并有一股异香,围裹儿体,经宿不散,因此叫作香孩儿。

这香孩儿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其父就是赵弘殷,他自唐庄宗驾崩后,即在夹马营居住。

赵氏祖籍涿州,本是世代为官,不同微贱。赵弘殷妻杜氏,治家严毅,颇有礼法,第一胎已生一男,取名匡济,不幸夭逝;第二胎复生一男,就是这个香孩儿。香孩儿体有金色,数日不变。

到了长大后,容貌雄伟,性情豪爽,大家目为英器。三十多年后,赵匡胤开国登基,海内才得统一。这都由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一片诚心,感动上苍,方降生此真命天子呢。

后人有诗咏道:

敢将诚意告苍穹,一片私心愿化公,夹马营中真龙降,果然天意与人同。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