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八十八回 延钧杀兄称闽主 杨溥称帝纳秦王

第八十八回 延钧杀兄称闽主 杨溥称帝纳秦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演义!

却说福建,自王审知继任威武(福州)节度使,任命他的侄儿、王审邽子王延彬为泉州刺史。

王延彬治理泉州十七年,官民都安居乐业。

后来,王延彬得到一只白鹿和一枝紫色灵芝,和尚浩源说那是帝王的预兆,天命的象征,王延彬便开始骄傲放纵,并且派密使从海路向梁朝进贡,请求任命自己当泉州节度使。

事情败露后,王审知诛杀浩源和尚及其同党,但只是免除王延彬所有官职,送回家宅看管。

梁太祖登基,封王审知为闽王,一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保境安民,深受闽人爱戴。

王审知曾经选良家女充入后宫。其中有一个女子,闺名唤作金凤,自称是前福建观察使陈岩的遗腹子。说起她的履历,其实很是卑污。

原来,她便是陈岩的男妾侯伦,与陈岩的小妾陆氏所生。陈岩死后,陆氏委身于范晖,生下金凤。范晖还以为是自己的女儿,把她看做掌上明珠一般。

至王审知攻杀范晖,金凤母女,乘乱走脱,流落民间,幸遇陈岩族人陈匡胜。陆氏遂将此女冒认为陈岩之女,得陈氏抚养,长大成人。

这一年,她年方十七,容颜婉丽,又生得聪明乖巧,娇小玲珑。一入宫中,便学会歌舞。王审知喜她灵敏,即收为妾侍,令贴身服事。只是老夫少妻,自然只是一方欢喜一方愁。

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恰与金凤年纪相仿,出入问安,见金凤眉目之间,似乎有一丝不如意,甚是同情。金凤对这位二公子,曲意承迎,引得王延钧很是钟情,心痒难熬。只是因老父尚在,不便勾搭,没奈何迁延过去。

去年,即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王审知病殁,终年六十四岁。

总计王审知自接任威武(福州)节度使,至此共二十九年。从被封为闽王算起,也有十七年。

王审知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威武节度留后,派使节向唐朝告哀。

王延翰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如玉。好读书,通经史。

汀州人陈本,聚众三万起事,包围汀州。王延翰派大将柳邕等率军二万,费时一个月,将其平定,将陈本斩首示众。

今年,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三月五日,唐庄宗下诏,任命王审知长子王延翰为威武节度使。

没有封他为闽王,王延翰很不高兴。他却不知道,那时候,唐庄宗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不到一个月,唐庄宗就驾崩了。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下诏任命封疆大吏。

至唐庄宗遇弑,至唐明宗继位后,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也驾崩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原、蜀中、北方历经大乱。

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五月十九日,唐明宗李嗣源加封王延翰为威武节度使,遥兼同平章事。

王延翰取司马迁《世纪》闽越王无诸传遍示文武官员,说:“闽,自古王国也。我今天不称王,更待何时?”

于是文武官员纷纷上表劝进。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月六日。

王延翰建大闽国,自称国王,兴建皇宫宝殿,设置文武百官,一切仿照皇家制度,大赦全境。追谥其父王审知为昭武王。

不过表面上尚奉唐朝正朔,使用唐明宗天成年号,百官称王延翰为“殿下”。

王延翰好色,只是其妻崔氏貌甚丑陋,更异常妒悍,王延翰广选良家女,充当妾媵,被崔氏接连加害,一年中伤毙至八十四人,崔氏为冤鬼所祟,也致暴亡。

王延翰得拔眼中钉,很是欣幸,乐得淫纵暴虐,为所欲为。

城西有西湖,开凿于西晋时,甚是广大。

王延翰乃跨西湖修建宫室,以及无数亭台楼榭,绵延十余里,号称水晶宫。

王延翰常常携后宫妃嫔出城到水晶宫游玩,通宵达旦。为了方便,又从子城修筑复道,直达水晶宫。

二弟王延钧上书劝谏,王延翰大怒,道:“二弟,你与金凤的丑事,别以为我不知道!”竟贬王延钧为泉州刺史。

原来,几个月前,老爹一死,王延钧还有什么顾忌,便即召入金凤,把酒言欢,倾诉万千衷肠,自不必细说。等到酒酣兴至,自然拥抱入床,同作巫山好梦。这一夜的颠鸾倒凤,好不快活。王延钧已娶过两妻,从没有这般滋味,遂不禁喜出望外,格外情浓。

劝谏被斥,王延钧心下很是不平,便与义弟王延禀私下密谋,欲杀王延翰。

王延禀是王审知养子,本姓周,原名周彦琛,现任建州剌史,素与王延翰不和。

王延翰写信,命王延禀搜罗美女进贡,王延禀回信驳斥,也惹怒王延翰。

王延禀恐怕惹祸,遂与王延钧合兵进袭福州。

十二月,王延禀(周彦琛)率军自建阳溪顺流而下,直抵福州。

王延钧命福州指挥使陈陶率军迎敌,被王延禀杀得大败,陈陶自刎而亡。

王延禀(周彦琛)急行军至福州城下,城上尚无防备,遂率百余壮士,架梯翻城而入,制服守门军士,打开兵器库,夺取铠甲兵器,杀进皇宫。

王延翰正被色所迷,宫外那么大的动静,都不曾分心。王延禀突入宫门,他才惊走床后。

王延禀早已瞧着,令部下士兵江王延翰牵出紫宸门外,诬陷他与已故王后崔氏,共同谋害父王王审知,竟将他杀死。

时为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二月八日。

王审知长子王延翰继位,尚差四天,不满一年。距他建国称王,只有两个月。

想当年,王潮放弃自己的四个儿子,将宝座传给三弟王审知。王审知选择继承人,却并不慎重。

当天,王延钧率军抵达福州。王延禀即开城迎纳,推他为威武军留后。

王延钧又升建州为奉国军,令王延禀为节度使,兼建州刺史。

王延禀临行,王延钧亲自送到郊外,为他设宴饯行。

王延禀对王延钧说:“二哥,好好继承先人的遗志,不要麻烦我再来一趟!”

王延钧心中一惊,只得唯唯答应。

王延钧详报唐廷,寻求册封。

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五月。

唐明宗李嗣源任命王延钧为威武节度使、守侍中、封琅邪郡王,明年,再晋封为闽王。

但闽已立国,与南汉相似,不过南汉已绝唐,闽尚臣唐。

所以唐明宗天成初年,除了后唐外,汉地另有四国二镇。吴、南汉、吴越、闽为四国,荆南、湖南为二镇,吴、南汉不服唐命,此外还算称臣唐室,列作藩属。

任圜之前曾经参与灭蜀,后来出任宰相,兼判三司。他素知西川富饶,前时除犒军外,尚有余钱二十亿文,乃派太仆卿赵季良,为三川制置转运使,令送犒军余钱至京城,更要他将西川赋税,转运京城。

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只同意输送犒军余钱,其余概不奉命,又因赵季良乃是故人,竟留他在蜀中,不让返回京城。

孟知祥妻李氏,乃是唐庄宗姐姐,曾封琼华长公主,自与董璋分镇两川,内恃帝戚,外拥强兵,权势日盛。

安重诲派赵季良至蜀,却得不到西川赋税,而且连赵季良也不再返回,于是对孟知祥颇加猜忌。

安重诲更想设法除患,计划派人去西川做监军。

客省使李严,自告奋勇,要第三次入蜀。

李严母面谕道:“你提议伐蜀,侥幸成功,蜀人恨你入骨。今日还能再去么?”

李严说,食君禄,当尽君事,竟不遵母教,得请即行。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正月。

李严抵达成都。十五年前,孟知祥曾经救过李严的命,见第六十七回。孟知祥想要让他知难而退,因此盛兵出迎,官兵人人带着怒气,希望他主动回去,李严却佯作不知。

孟知祥表面上对这位新来的监军十分亲热。私下安排如此这般。

几天后,孟知祥邀请李严赴宴。酒至半酣,孟知祥突然变脸,怒道:“你此前奉命出使王衍,归国即请先帝出兵伐蜀,先帝听了你的话,遂致三川百姓流离,两国皇帝驾崩,今天你又来,蜀人能不怀惧么?况现今各镇,俱废监军,你独来我处监军,究是何意?”

李严方欲答辩,孟知祥已目视部将王彦铢,令他动手。

王彦铢牵李严下座,李严始惶恐乞哀。

孟知祥道:“蜀人都要杀你,并非出自我意,你知道众怒难违么?”遂不由分说,竟将他推至阶下,一刀两段。

好一出鸿门宴!

孟知祥上表唐廷说:“李严假传陛下的口谕,说是命我前往朝廷,由他接替西川节度使。又擅自赏赐将士,企图收买军心造反,我已把他诛杀。”

孟知祥又请授赵季良为节度副使。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尚欲以恩信羁縻,再派客省使李仁矩赴成都慰谕。并因琼华长公主及孟知祥之子孟昶,是年才九岁,尚留在京中,也命李仁矩乘便送去。

孟知祥总算厚待李仁矩,好言遣归洛阳,并上表称谢,但心中已不免藐视唐廷了。

其实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不是软弱,他要先解决荆南。

二月二十一日。唐明宗因荆南节度使、南平王高季兴一再挑衅,忍无可忍,下诏剥夺他所有官职爵位。

命山南东道(襄州)节度使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命忠武(许州)节度使夏鲁奇为副招讨使,率步骑兵四万人讨伐荆南。

又命东川(梓州)节度使董璋为东南面招讨使,新任夔州刺史西方邺为副使,率巴蜀军队,顺三峡东下;会同湖南(楚国)军队,三面进攻。

三月底,刘训统帅大军,抵达荆南。楚王马殷派都指挥使许德勋等率舰队进驻岳州,跟刘训呼应。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紧闭城门,不出兵应战;一面向吴国求救,吴国派出舰队支援。

老天却似暗助高季兴,竟连日霪雨,不肯放晴,加之江陵地势低洼,长期潮湿,瘟疫流行。

刘训大军,多半患病,且粮运不继。

这时,枢密使张居翰已经年迈辞职,孔循升任枢密使。唐明宗派他亲自莅临前线督战,无果。

又命楚王马殷供应粮草,马殷竟然拖延,不肯供应。

唐明宗无奈,命孔循、刘训引兵退还。高季兴遂并取忠、万二州。

楚王马殷,派中军使史光宪到京师朝贡,李亶(李嗣源)赏赐他骏马十匹、美女二人。返回时路过江陵府,高季兴将史光宪囚禁,把骏马、美女夺走,竟然向吴国称臣,请求归降。

同样要称臣,何必舍北向东、舍近求远?令人不解。

何况,吴国并不肯接受这个烫手山芋。

徐温对吴王说:“国家一定要重视实际利益,不可以醉心虚名。高家臣服梁、唐,已有二十年,而且洛阳距江陵不远,唐军步骑兵发动袭击,迅雷不及掩耳;而我们的舰队逆江而上去救他,却十分困难。既把他当作臣属,紧急时却不能相救,使他危亡,岂不惭愧!”

于是吴国只接受高季兴的贡品,而不接受他称臣,建议他仍向唐朝称臣。

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本是个弑君首恶,唐明宗李嗣源入都,暂时并未过问,仍令他担任旧职。不久,出郭从谦为景州刺史,即派使者中途追及,赐死,并夷灭全族。

前两年,契丹几次入寇,冀州刺史乌震三次率军押运粮食供应幽州,乌震三次亲自护送粮草,幽州得以保全。当时李嗣源奉命率军讨伐契丹,深知乌震的功劳。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七日。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任命乌震为河北道副招讨使,遥领宁国节度使,进驻芦台军(青县),接替泰宁(兖州)节度使、遥兼同平章事房知温,命房知温返回兖州。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魏博军长期不听朝廷号令。当初,唐庄宗李存勖能夺得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梁末帝要拆分魏博(天雄)。而李嗣源被逼反,也是因为魏博军挟持赵在礼叛变。

去年,唐明宗李嗣源曾徙赵在礼为义成节度使。赵在礼不肯离邺,上表称军情未协,乃改拜为邺都留守、兴唐尹。

今年,邺都军又蠢蠢欲动,留守赵在礼恐不能制,密求移镇。

唐明宗乃徙赵在礼为横海(沧州)节度使,授皇甫晖为陈州刺史,赵进为贝州刺史。

看官阅过第八十四回,便知这皇甫晖、赵进二人,乃是之前挟持赵在礼叛乱的核心人物。

将他二人调离,赵在礼才能安心。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派皇次子李从荣镇守邺都,命宣徽北院使范延光率军护送上任,并负责邺都(兴唐府)武装部队调防事宜。

范延光下令奉节等九个营士兵,共三千五百人,命军校龙晊率领,北上驻防芦台军,防御契丹南下。因对他们心存猜忌,并不发给铠甲武器,各营只有一面旗帜,拴到竹竿上,作为区别,官兵不敢有异议,只得垂头丧气北上。

走到中途,听见孟知祥诛杀李严,以及高季兴叛乱等消息,军心更加不安,谣言四起。抵达芦台军后,朝廷又恰恰在此时擢升乌震为副招讨使,谣言更是满天飞。

原来乌震曾经是符习的部下,随军讨伐镇州张文礼叛乱。参见第七十七、七十八回。

原副招讨使、泰宁(兖州)节度使房知温,恨乌震突然夺去自己副招讨使职位,准备拿他开刀。

乌震抵达后,印信还没有接交,兵变即爆发。

芦台军大营跨永济渠(御河)分为东西二营。

三月二十一日,乌震在河东大营摆设酒席,宴请诸道先锋马军都指挥使、齐州防御使安审通,即席赌博助兴。

房知温煽动龙晊的奉节等九营士卒,就在酒席上暴动,击斩乌震。房知温的部队则在大营外喧哗呐喊。

乌震为人忠厚、纯真,少读左氏春秋,喜欢作诗,擅长书法。曾经历任几个州的刺史,为政名声一直不错。

安审通逃出来,夺到船只,渡过永济渠到河西大营,下令骑兵戒备,但不采取任何行动。

房知温恐怕事情难以成功,也上马要逃出营门,奉节等九营变军拉住他的缰绳说:“大帅要到哪里去?请大帅替我们做主!”

房知温骗他们说:“骑兵都在河西,不立刻收服,只有步兵,怎么能成大事!”

遂一提马缰,飞奔上船,渡河到西岸,竟跟安审通联合,反击奉节九营变军。

变军整队南下,官军骑兵则紧跟他们之后,阵容严整,变军互相观望,面色苍白,高举火把,连夜行军,逐渐走进荒凉沼泽地带,疲倦饥饿交加。

第二天一早,房知温率骑兵完成包围,从四面八方发动攻击,变军几乎全被屠杀。

残兵败将逃回原来的河东大营,大营却早已被安审通纵火焚为焦土,变军进无路可进、退无地可退,霎时崩溃,四散逃命,躲到草丛壕沟中逃出一命的,不到十之一、二。

范延光回到淇门,听到芦台军兵变,立即征调义成(滑州)军再往邺都,预防变军逃归。

四月十日,唐明宗下诏,将奉节九营变军留在后方的家属,全部满门处斩。诏书抵达邺都,李从荣下令关闭九个城门,把三千五百家男女老幼,约一万余人,驱逐到石灰窑,一律斩首,一时血流成河。

朝廷虽然怀疑房知温鼓动兵变,仍不得不对他安抚。

四月十三日,加授房知温兼侍中。

六月,唐将西方邺,突出奇兵,把夔、忠、万三州夺还。

七月,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下令在夔州设宁江军,命西方邺为宁江节度使。前蜀国曾在夔州设镇江军。

又追究刘训败军之罪,贬窜濮州。

再追究把夔、忠、万三州交还给高季兴,是前同平章事豆卢革、韦说的责任。下诏贬窜,不久赐死。

二人都是自同光元年拜相。豆卢革在李存勖登基时拜相;韦说则是在灭梁后拜相。二人都没有什么才能,也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门第高贵,得以被唐庄宗拔擢为相。才德皆不配位,遂招致杀身之祸。

却说唐明宗正室,乃是曹氏,只生一女,封永宁公主,已嫁给石敬瑭;次为夏氏,已经病故,生子从审、从荣、从厚;妾为魏氏,就是李从珂(王阿三)生母,行军时掳掠得来。也已病故。

有一个王氏女,出自邠州饼家,梁将刘鄩见她眉清目秀,买下她作为妾侍。过了几年,二十岁上下,居然生成一副绝色,眉如远山,目如秋水,鼻似琼瑶,齿似瓠犀,竟有闭花羞月之貌,人送外号“花见羞”,深得刘鄩钟爱。刘鄩死后,此女无家可归,携金宝寄住汴京。

之前李亶(李嗣源)次妻夏夫人去世,另求别偶。有人至安重诲处,称赞王氏美色,安重诲即转告李亶(李嗣源)。

李亶(李嗣源)召入王氏,仔细端详,果然是艳冶无双,国色天香,虽行谊不同刘皇后,但也是一朝尤物。

从来好色心肠,人人所同,难道唐明宗李亶(李嗣源),见了美色,能不格外爱怜么?况王氏身虽无主,人却是个白富美,拥有刘鄩遗金数万,至此多数都献给李亶(李嗣源)。

唐明宗既得佳人,又得黄金,自然喜上加喜,宠上加宠。即位未几,封曹氏为淑妃,王氏为德妃。

王德妃尚有余金,又赠给李亶(李嗣源)左右,及他诸子。大家得了钱财,哪个不极口称赞?

并且王德妃本人确实端庄贤惠,性情和婉,应酬周到,每当唐明宗早上起床梳洗,都是她在一旁侍奉,就是对待曹淑妃,亦必恭必敬,唯恐惹她不满。

前些天,曹淑妃将被册为皇后,私下对王德妃道:“我素来多病,不耐烦劳,妹可代我正位中宫。”

花见羞慌忙拜辞道:“皇后乃是国母,妾怎敢当此尊位呢?”既而六宫定位,曹皇后虽总掌内权,如同虚设,一切处置,多出花见羞主张。

二女都不贪慕皇后虚名,也是难得。

花见羞王德妃既已得志,倒也顾念恩人,刘鄩诸子,皆得任高官。又与安重诲阴相联络,每在唐明宗面前,陈说安重诲好处,每遇安重诲请托,无不代为周旋。

唐明宗从此更加相信安重诲。

任圜无奈,请求辞职,遂免他相职,任命为太子少保。

任圜心仍不安,更申请致仕,唐明宗准他归老磁州。

却已经迟了。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月。

唐明宗出巡汴州,行至荥阳,民间谣言纷起,有人说皇帝南巡,将亲征吴国。有人说有藩镇即将叛乱,皇帝亲自前往处置。

朱守殷正出镇宣武军,颇怀疑惧。判官孙晟,劝朱守殷先发制人,朱守殷遂召都指挥使马彦超,共谋叛命。

马彦超不从,朱守殷便砍死马彦超,登城拒守。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急命宣徽使范延光前去劝谕。

范延光道:“劝谕无济于事,不如立即进攻。否则他们完善防卫,反致城坚难下了。臣愿得五百骑速趋汴梁,乘他无备,定可成功。”

唐明宗乃拨骑兵五百,范延光星夜前往,一夜飞驰二百里,到了汴梁城下,天尚未明,立即发动进攻,喊声动地。

朱守殷从睡梦中惊醒,急忙号召徒众,开城迎战,两下里杀到黎明,御营使石敬瑭,又率亲军赶到,直杀得汴军人仰马翻。

朱守殷慌忙退兵回城,在城上遥见有一簇人马,拥着黄盖乘舆,呼喝前来。他知道时天子亲征,不由的心慌意乱,策马返奔府邸,将全家男女老小,一起杀死,然后叫卫兵把自己斩首。

去年,唐庄宗召朱守殷护驾,不至,致使唐庄宗驾崩。他又学王宗弼(魏弘夫),选得美貌宫人回家享用,见第八十六回。如今,也去阴曹地府找王宗弼(魏弘夫)去交流经验去了。

守军竖起降旗,守兵一齐拥出,向皇帝迎降。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入城,搜捕朱守殷余党,共杀死数十人,唯有判官孙晟,趁机逃脱,投奔吴国,徐知诰待之甚厚。

有人警告安重诲说:“落魄失意的高官,流落在外,如果趁机作乱,会制造出不必要的灾难,不如顺势把他铲除。”

安重诲尚恨任圜,认为十分有见地,诬称任圜与朱守殷通谋,秘密派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诏赐任圜自尽。

任圜受命怡然,聚集全家,畅饮一醉,然后仰药自杀。

任圜系京兆人氏,素有政声,为相一年多,政绩卓着,不幸耿直被谗,无辜毕命。

端明殿学士赵凤向安重诲痛哭说:“任圜是忠义之士,岂肯背叛!你纵情好杀,竟到如此程度,怎能主持朝廷!”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宠任枢密使安重诲,连他矫制与否,亦不曾过问。

后人有诗叹道:

折槛留旌抗直臣,汉成庸弱尚知人。如何五季称贤君,坐使忠良枉杀身!

安重诲冤杀任圜,才行奏闻。唐明宗反下诏历数任圜罪状,说他不遵礼分,潜附朱守殷,应该处死。惟骨肉亲戚仆役等,并皆赦罪云云。

在唐明宗看来,还算是格外开恩,其实已是被安重诲蒙蔽,枉害忠良了。

却说楚王马殷,派遣使者入唐朝贡,且请建行台。

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八月一日。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封马殷为楚国王,后来谥号武穆王。

楚王马殷(武穆王)正式建国,升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又大力兴筑宫殿,设置文武百官,一切制度跟皇帝一样,有些则略微改一下名称,例如:翰林学士改文苑学士、知制诰改知辞制、枢密院改左右机要司,文武百官向马殷称臣,称马殷为殿下。马殷发布命令称为“下教”。

只是仍奉唐正朔,不改年号。

任命姚彦章当左丞相、许德勋当右丞相;

任命李铎为司徒、崔颖为司空,拓跋恒为仆射;

任命弟马賨为静江(桂州)节度使;

任命嫡长子马希振为武平(朗州)节度使;

任命次子马希声,判内外诸军事;

任命张彦瑶、张迎分判机要司。

拓跋恒原来姓元,因马殷的老爹名马元丰,为了避讳,才改姓拓跋。

楚已建王国,老资格的吴王国当然不甘与它平起平坐。

唐天成二年,吴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月二十四日。

吴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及宁国两镇节度使、兼中书令、东海郡王徐温病故,享年六十六岁。

最初,徐温的亲子、行军司马、同平章事徐知询,因徐知诰事实上不是出自徐家血统,几次请求代替徐知诰接掌吴国朝政大权,徐温说:“你的能力比不上知诰!”

吴镇海(金陵府)节度判官兼楚州团练使陈彦谦,深得徐温信任。

之前,陈彦谦病重,徐知诰知道他一定会在遗书中向徐温推荐继承人,想要收买他,派到陈家的医生,以及送药、送金银绸缎的使节,路上前后相连。但陈彦谦仍然秘密留下遗书,叮咛徐温要指定亲生儿子徐知询为继承人。

严可求及行军副使徐玠,也不断劝徐温用徐知询代替徐知诰,徐温因徐知诰孝顺谨慎,不忍心这样做。

徐温妻陈夫人抚养徐知诰长大成人,情同母子,也说:“知诰是我家贫贱时收养的儿子,为什么在我们富贵了之后,却抛弃他!”

但严可求等不断进言,徐温终于决定,打算亲率各镇节度使到京师扬州朝见,劝吴王杨溥登基称帝,然后对两个儿子另做安排。

不料,徐温突然患病,于是派徐知询携带劝进奏章前往扬州呈递,准备呈递后就留下来接替徐知诰执政。

徐知诰得到消息,知道难以挽救,就写妥奏章,请求调任镇南(洪州)节度使,等第二天早上呈递。

不料当天夜晚,徐温即逝世。消息传来,徐知诰大喜道:“天助我也!”将写好的奏章烧毁。

徐知询急回金陵料理丧事。

徐知诰也不去奔丧,即率群臣劝进。

吴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一月三日。吴国王杨溥登基称帝,是为吴睿帝。改年号为乾贞。

追尊其父杨行密太祖武皇帝,大哥杨渥烈祖景皇帝,二哥杨隆演高祖宣皇帝;尊娘亲王太妃为皇太后;

追封徐温为齐王,谥号忠武王;

加授徐知诰侍中、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

命徐知询兼侍中,辅国大将军,兼金陵尹,又兼镇海(金陵府)、宁国(宣州)二镇节度使,为诸道副都统;

封哥庐江公杨蒙为常山王,后改临川王;

弟鄱阳公杨澈为平原王,侄南昌公杨珙为建安王;

封皇子杨琏为江都王,杨璘为江夏王,杨璆为宜春王;

封杨隆演子庐陵公杨玢为南阳王。

吴睿帝杨溥,派遣使者与唐朝修好,国书中自称皇帝。安重诲见杨溥竟敢称帝,与朝廷抗礼,还派使者前来窥视情报,上奏唐明宗不应延纳。遂将吴使驱逐出境。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