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九十回 赵季良合纵拒唐 马希声撤国称藩

第九十回 赵季良合纵拒唐 马希声撤国称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演义!

安重诲又唆使宰相冯道、赵凤,上疏指控李从珂丢失城池,属于失职,应该加罪。

李亶(李嗣源)说:“我儿被奸党陷害,未明曲直,杨彦温又死无对证,真相难以查明,怎么治罪?难道你们不能容忍他活在世上?我想不是你们的意思!究竟何人主使?”

冯道与赵凤二人不禁怀惭,无言而退。

次日赵凤再次提出,唐明宗不答。

安重诲再独自进见,仍坚持弹劾李从珂罪状。

唐明宗变色道:“朕昔为小校时,家况贫苦,多亏此儿负石灰,收马粪,得钱养活,朕今日贵为天子,难道不能庇护一儿!卿必欲治加罪,试问卿将如何处置?”

安重诲道:“陛下谊关父子,臣何敢言!惟陛下裁断!”

唐明宗道:“他现在无职无权,令他闭门思过,也算是重处了,此外何必多言!”

安重诲更奏保索自通为护国(河中)节度使,有诏允准。

索自通来到河中府,禀承安重诲旨意,检点军府甲仗,列籍上奏,竟指李从珂私造许多,意图难测。幸亏花见羞从中保护,李从珂才得免罪。

安重诲再唆使冯道、赵凤等,劾奏李从珂失守河中,应加罪谴。

看官阅过前回,已知王德妃为了婚议,渐渐疏远安重诲。

是时花见羞已进位为淑妃,取外库美锦,造作地毯。安重诲上书切谏,引唐庄宗刘皇后事为戒。

惹得花见羞美人嗔怒,誓与安重诲两不相容。

安重诲欲害李从珂,王淑妃偏阴护李从珂,毕竟枢密权威,不及帷房气焰,李从珂幸得保命。

却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雄踞成都,渐露异志。

刚刚进入西川,担任节度使时,孟知祥检查军械库,发现储有铠甲二十万件,于是大力扩军,建左、右牙等十六个营,共一万六千人,驻扎内城(牙城)内外。

当初,郭崇韬进入成都,接收蜀国军队三万人。他把前蜀国的骑兵,分为左、右骁卫等六个营,共三千人,步兵则分为左、右宁远等二十个营,共二万四千人。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八月,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增设左、右冲山等六个营,共六千人,驻扎外罗城内外;又设义宁等二十个营,共一万六千人,分别驻扎所辖各州县,就近征收军粮。又设左、右牢城等四个营,共四千人,分别驻扎成都各地。

九月,孟知祥设左、右飞棹六个营,共六千人,分别驻扎长江沿岸各州,操练水军,声称防备高季兴从夔、峡二州发动攻击。

其实此时西川节度使所管辖范围,其最东境是戎州(宜宾)。戎州、夔州二地直线距离一千多里,而自戎州沿长江往东,沿途还要经过武信(遂州)、武泰(黔州)二镇,然后才是当时高季兴占据的夔、峡等州。

就算高季兴的水师逆江而上,穿过各个藩镇,才不过到达西川的东南边境而已,还要北上岷江,逆流而上,才能到达成都。

西川,根本不需要防备高季兴。孟知祥割据巴蜀的野心,昭然若揭!

天成四年,公元929年,五月。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打算去洛阳南郊祭天,派客省使李仁矩入蜀,命西川捐钱一亿文、东川捐钱五千万文。两川都推辞说经费困难,军用不足,西川只捐献五千万文。

李仁矩,在李嗣源做节度使时,就是他的部将,安重诲对他十分倚重,李仁矩也仗恃后台强硬,一向对人傲慢。

李仁矩到了梓州,董璋设宴招待,一再催请,至中午尚未到来。董璋不禁怒起,带领部属,持刃进入驿站,李仁矩正怀抱妓女畅饮,十分快乐,突然听说董璋亲自来到,仓皇出见。

董璋令他站立阶下,指着他的鼻子,厉声呵斥道:“你之前去过西川,可听说过西川斩了客省使李严吗?难道我东川就不能再杀一个客省使么?”

李仁矩吓得酒也醒了,慌忙跪拜,含泪请求原谅,才得幸免。

过了几天,董璋又厚贿李仁矩,向他道歉。乃遣归李仁矩,只献钱一千万文。

李仁矩本唐明宗旧将,又与安重诲友善,挟怒归来,添油加醋地说,董璋违法乱纪,必将叛命。

不久,李嗣源再派通事舍人李彦珣前往东川,进入辖境,稍微有点失礼,董璋逮捕他的随从,李彦珣逃回。

安重诲乃为唐明宗出谋划策,献上二议,一是分蜀地以铩蜀势,一是增蜀官以制蜀帅。唐明宗却也称善,便委安重诲调度。

两策不能说不当,可惜调度未善,任人不当。

安重诲令夏鲁奇为武信节度使,镇守遂州。

命武虔裕为绵州刺史,增添戍兵。绵州,属于东川节度使管辖。武虔裕乃安重诲妻兄,安重诲益恃为心腹,密令监视董璋。

并以临近东川的阆、果二州,创置保宁军,治阆州,授内客省使李仁矩为节度使,叫他与绵州刺史武虔裕联络,控制东川。

阆州、遂州、绵州三城,正好组成一个铁三角,将东川包围住,又挡住西川。又如蛇口,吞着东川,再咬向西川。这种处置,实为防备两川起见。可惜计策虽毒,执行的人,却都不是将才。

东川节度使董璋,首先动起疑来。

天成五年,公元930年,正月。董璋发兵至剑门,筑起七个大寨。

武虔裕密报朝廷,说董璋必将发难。安重诲下令武信(遂州)节度使夏鲁奇,急速修建遂州城防,严兵防备。安重诲又不断向遂州、阆州、绵州增兵。

东川(梓州)节度使董璋非常惊惶,不得不自求生路,实行抵制。他与孟知祥素来不和,未尝通好,此次因急求外援,不得不交好孟知祥,愿与孟知祥结为儿女亲家。

孟知祥见梓州使至,召入问明,本意是不愿连和,只因谣言四起,说是朝廷要割绵、龙二州为节镇,升武虔裕为节度使。自思祸近剥肤,与董璋同病相怜,也只好弃嫌修好。

当下孟知祥商诸节度副使赵季良,赵季良亦请合纵拒唐。

孟知祥遂令梓州使还报,愿招董璋的儿子为女婿,并令赵季良答聘梓州。

赵季良归来对孟知祥道:“董公贪残好胜,志大谋短,将来必为患西川,不可不防!”

孟知祥始欲悔婚,但一时不好背盟,暂且与董璋虚与周旋,约他联名上表朝廷,说:“阆中建镇,绵、遂增兵,适启流言,震动全蜀,请收回成命。”

后来得唐廷颁诏,不过略加安抚,毫不更改。

二月。唐明宗赴洛阳南郊祭天,大赦天下,改元长兴元年。

董璋针对朝廷的铁三角,开始破局。绵州属于东川管辖,自然先拿绵州刺史武虔裕开刀。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四月一日,董璋上疏朝廷,推荐武虔裕兼任东川行军司马。武虔裕有勇无谋,竟信以为真,一到梓州,即被囚禁。董璋遂夺回绵州控制权。

五月,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又表请割云安十三盐监,隶属西川,将盐值拨给宁江戍兵养军。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因孟知祥尚隐逆萌,不像董璋已露叛迹,乃许孟知祥所请。

董璋又在剑门北设置永定关,布列烽火,一面招募百姓入伍,皆剪掉头发,面上刺字,驱往遂、阆二州,剽掠二镇军队。

保宁(阆州)节度使李仁矩、武信(遂州)节度使夏鲁奇连忙上奏朝廷。

此时,安重诲正忙于陷害潞王李从珂,以及平卢(青州)节度使王建立,竟无暇过问,只加夏鲁奇遥兼同平章事,以鼓舞士气。

六月,董璋再次派出军队剽掠遂、阆二州。

七月,两川(西川、东川)因朝廷继续不断派军进驻遂、阆二州,再上疏争论抗议,气氛紧张,西北及中原地区商旅,只有极少数人才敢进入巴蜀。

朝廷另派指挥使姚洪,率兵一千人,助李仁矩戍阆州。

董璋闻阆州又增兵戍,忍无可忍,他有一子,名唤董光业,在京城担任宫苑使。

八月,董璋致书信嘱咐儿子道:“朝廷割我支郡(指在绵州安插武虔裕),分建节镇(指在阆州设保宁军),又屡次拨兵戍守,是明明欲杀我了。你为我转告枢密,若朝廷再发一骑入斜谷,我不得不反,当与你永别了。”

董光业得父亲书信,取示枢密承旨李虔徽,李虔徽转告枢密使安重诲。

安重诲大怒道:“他敢阻我增兵么?我偏要增兵,看他如何区处!”

随即派别将荀咸乂再率千人西行。

董光业闻知,急对李虔徽道:“此兵西去,我父必反,我不敢自爱,恐烦朝廷调发,糜饷劳师,不若速止此兵,可保我父不反。”

李虔徽又转告安重诲,安重诲哪里肯依。果然荀咸乂未到阆州,董璋已经倡乱。

保宁(阆州)节度使李仁矩,武信(遂州)节度使夏鲁奇,与昭武(利州)节度使李彦琦,飞表奏闻。

唐明宗召群臣会议军事,安重诲进言道:“臣早料两川必反,但陛下太过仁慈,不肯讨伐,因致如此!”

李亶(李嗣源)道:“人不负我,我不负人;人既负我,不能不讨了。”

此时,安重诲因长期掌握大权,专断横行,无论朝廷、藩镇,对他厌恶痛恨的人,越来越多。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八月四日。一个叫边彦温的人,向捧圣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二人告密检举,李行德、张俭乃奏报曰:“安重诲征调军队,声称要亲自讨伐南吴,又找巫师替自己算卦。”

李亶(李嗣源)询问侍卫都指挥使安从进、药彦稠,两人说:“这只是奸人企图挑拨陛下跟高官之间的感情罢了。安重诲侍奉陛下十几年,有幸享受荣华富贵,何苦叛变?我们愿用全家生命保证。”

李亶(李嗣源)于是下令将边彦温斩首,召见安重诲,安抚慰问,君臣二人,相对流泪。

宰相赵凤奏报:“听说最近有奸人诬陷高官,动摇国本,却没有全被定罪。”

李亶(李嗣源)于是逮捕李行德、张俭,屠杀二人全族。

花见羞王德妃与武德使孟汉琼,都深得唐明宗李亶(李嗣源)的信任,逐渐干涉政治,不断在皇帝面前抨击安重诲的过失,安重诲心里忧惧,上疏请求解除职务。

李亶(李嗣源)说:“我对你没有误会,诬告你的人已诛杀,你为什么还这么忧愁?”

九月十四日,安重诲晋见李亶(李嗣源),当面再请辞职,说:“我出身寒微卑贱,而终于擢升到现在高位,忽然被诬告背叛,如果不是陛下明察,我家连一个人都难留下。由于我才能太低,责任太重,恐怕终有一天,阻挡不住这种流言。但愿准我退休,赐我一个藩镇,使我能保全残生。”

李亶(李嗣源)不准,安重诲再三请求。

李亶(李嗣源)大怒说:“随你的便,我难道找不到人!”

前成德战区(镇州)节度使范延光,劝李嗣源挽留安重诲,说:“安重诲如果辞职,谁能代替?”

李亶(李嗣源)说:“你难道不行?”

范延光说:“我接受陛下差遣的日子很短,而才能又不如安重诲,怎么敢当这种重责大任!”

李亶(李嗣源)派孟汉琼到宰相联合办公厅(中书) 讨论安重诲辞职事项。

冯道说:“各位如果真的爱护安老,就应该准他辞去枢密使的职务。”

赵凤说:“你说错了话!”于是上疏强调:对资深高官,不可以轻易罢黜。

却说唐廷会议,讨论发兵两川,正巧西川进奏官苏愿,隔墙听到,立即派从官飞马报知孟知祥。

孟知祥与赵季良计议。

赵季良道:“为今日计,莫若令东川与我军一起发兵,先取遂、阆,然后共同守住剑门。就算朝廷大军到来,我已无忧了!”

孟知祥依议而行,派使者约董璋起兵。董璋因阆州离西川更远,自愿引兵攻击阆州,请孟知祥进攻遂州。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九月十日。

孟知祥派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汉州刺史赵廷隐为副部署,简州刺史张业为先锋指挥使,率兵三万,往攻遂州。张业是李仁罕的外甥,也十分骁勇善战。

再派牙内都指挥使侯弘实、先登指挥使孟思恭等,领兵四千,助董璋攻击阆州。

保宁(阆州)节度使李仁矩,也是个有勇无谋的糊涂虫,一闻东川兵到来,便欲出城搦战,部将皆进谏道:“董璋叛乱,蓄谋已久,以金银绸缎对部下官兵厚加赏赐,来锋必不可当,不如固垒拒守,挫他锐气,等到朝廷大军到来,贼自然走了。”

李仁矩怒道:“蜀兵懦弱,怎能当我唐军精卒呢?”遂不从众言,开城出战。

却说东川军来攻阆州。保宁节度使李仁矩不从众言,开城出战。不料,那东川兵却厉害得很。五年前,唐军攻打前蜀国,蜀国战败后,被他到处搜刮钱粮,几乎弄得巴蜀家家破产,因此东川将士,人人含恨而来,势不可挡。

而保宁诸将因良谋不纳,各无斗志,一遇挫折,便即溃退。李仁矩亦策马逃归,董璋军乘势追击,险些儿突入城中,幸亏姚洪断后,抵敌一阵,才得收兵入城,登阵拒守。

董璋曾经是梁朝大将,姚洪当年隶属董璋麾下。董璋乃写密信招姚洪,引诱他做内应。

姚洪却不肯答应,将他使者杀死,书信投诸厕中。

董璋大怒,下令昼夜攻城。城中除新来的姚洪外,都不肯为李仁矩效力,眼见得保守乏人。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九月二十日,阆州陷没。李仁矩立被杀毙,家属尽死。铁三角第二角遂被打破。

姚洪巷战被擒,绑缚董璋面前。董璋叱责道:“我从行伍间提拔你,今日如何相负!”

姚洪瞪眼道:“老贼!你昔年乃李让(朱友让)家奴,每天打扫马粪,得一小块剩肉,便感激涕零。今天子用你为节度使,有何负你,竟然要造反呢?你做到节度使,都能辜负天子,我受你何恩,反云相负!我宁为天子战死,不愿与三姓家奴共生!”

原来,董璋、高季兴、孔循少年时都是汴梁富户李让的家奴,曾经姓李。后来李让投靠朱温做义子,改名朱友让,三人也曾改姓朱,慢慢发迹。三人中,高季兴年纪最大,孔循最小,当时还是个娃娃。

董璋闻言大怒,令士兵扛来大锅,就放在面前,剐姚洪肉下锅烹食,姚洪至死尚骂不绝声。

九月底。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听说阆州失守,这才下诏削夺董璋官爵,诛杀董璋子董光业,厚恤姚洪二子。

又命天雄(魏博)节度使石敬瑭为招讨使,武信(遂州)节度使夏鲁奇为副,右武卫上将军王思同为先锋,率兵讨伐东川,且令孟知祥兼供馈使。

孟知祥已与董璋同反,唐明宗尚欲笼络,所以有此诏命。

孟知祥当然不受,反增兵围攻遂州,并促董璋速攻利州。

董璋自攻利州,命西川将孟思恭率军进攻集州,孟思恭轻率冒进,战败撤退。董璋震怒,把他送回成都,孟知祥免除孟思恭官职。

其实,董璋现在就派军攻打集州,本身就太冒进了。占据交通要道的利州还没有拿下呢,攻打偏僻的集州做什么?

十月三日,西川李仁罕大军包围遂州已经半个月了。

遂州守将夏鲁奇登城固守。西川都押牙高敬柔,率资州民兵两万人,在遂州城外修筑长墙,打算困死守军。

夏鲁奇派马军都指挥使康文通出城迎战,康文通却立即率军向李仁罕投降。

夏鲁奇失去骑兵主力,遂陷入绝境,无力再出战。

西川诸将,多系郭崇韬留戍,郭崇韬冤死,诸将多半怨恨朝廷,因此愿意为孟知祥效力死战。而川中士兵,个个都含着国恨家仇,根本不用动员。

董璋向利州进发,途次遇雨,饷运不继,仍退还阆州。派军攻克昌、合、果、蓬、巴等州。

孟知祥闻报大惊道:“阆中已破,正好进取利州,我听说李彦琦无甚勇略,必望风遁去,若得他仓廪物资,据险扼守,北军怎么南下增援遂州!今董公僻处阆中,远弃剑阁,必非良策,一旦剑门失陷,两川都吃紧了!”

孟知祥谋略,远过董璋,紧急派人通知董璋,愿发兵三千人,助守剑门。

董璋答言剑门有备,不劳操心。

孟知祥更派张武为峡路招讨使,袁彦超为副使,往攻渝州,刺史张环投降;再攻克泸州,命先锋朱偓往攻黔、涪。

张武年迈去世,孟知祥命袁彦超继任。

朱偓刚刚抵达涪州,朝廷任命的武泰(黔州)节度使杨汉宾,即弃城逃奔忠州。朱偓遂取黔、涪二州。

孟知祥任命西川支使崔善,暂任武泰(黔州)节度留后。

唐军统帅石敬瑭,正自散关南下。

乾贞三年,公元929年,八月,吴国武昌(鄂州)节度使、兼侍中李简,因病情日重,请求调回首都江都府(扬州)。李简在东返途中,走到采石去世。

诸道副都统、镇海(金陵府)、宁国(宣州)两镇节度使徐知询是李简的女婿,接替父亲徐温的职位,镇守金陵府。他擅自把李简的亲军两千人留下,上疏推荐李简的儿子李彦忠代替老爹镇守鄂州。

吴国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徐知诰,却用龙武统军柴再用继任武昌节度使。

徐知询大怒说:“刘崇俊是你的亲信,三代当濠州刺史。李彦忠是我妻子的娘家人,为什么偏偏不行?”

从前,刘金担任濠州刺史、团练使多年。刘金逝世,子刘仁规接任濠州刺史;刘仁规逝世,子刘崇俊接任。然而,刘金自僖宗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就追随杨行密,仅仅出任濠州,并不算过分。

徐知询,自认为手握重兵,位居扬州的上游,对身在朝廷辅政的徐知诰,心存蔑视、猜忌,不断跟徐知诰争夺权力。

徐知诰十分忧虑。内枢密使王令谋说:“你在朝廷长期掌握权柄,上挟天子、下令全国,谁敢反抗?知询年纪轻轻,对人不累积恩信,成不了事!”

徐知询对他的一些老弟,很是刻薄,老弟们对他也都厌恶。拥护徐知询的行军副使徐玠,发现徐知询不靠谱,反而把徐知询的阴谋,一一告诉徐知诰。

吴越王钱镠送给徐知询金玉镶嵌的马鞍、马勒,以及日用器具,上面都雕饰着只有帝王才可使用的龙凤图案,徐知询不避嫌疑,全部收下使用。

徐知询的典客周廷望建议说:“大帅如果真能不在意金银财宝,拿出来一些结交朝廷达官贵人和老一辈将领,使他们都拥护你,那么,知诰还依靠谁?”

徐知询接受,派周廷望前往首都江都府进行。

周廷望跟徐知诰一位亲近部属周宗,感情深厚,于是通过周宗,假意向徐知诰归附,刺探情报;但他深知,徐知询胜负难料,因此也把徐知询的阴谋,转告徐知诰。

赫然一个双面间谍。

徐知询要徐知诰到金陵参加为徐温解除丧服的仪式,徐知诰声称,吴睿帝杨溥不准他离开京师。

周廷望辞行时,周宗对他说:“有人控告徐大帅(徐知询)有七项叛逆大罪,应该赶快进京解释疏通!”

周廷望回来,告诉徐知询,徐知询果然中计。

乾贞三年,公元929年,十一月,徐知询前往京师朝见,徐知诰将他扣住,不准他回任,强留下来担任禁军统军,遥兼镇海(金陵府)节度使。

徐知询责备徐知诰说:“老爹去世,你这个做儿子的,却不亲自主持丧事,你是不孝!”

徐知诰说:“你手举宝剑,杀气腾腾地在那里等我,我怎么敢去?你是臣子,却使用帝王才能使用的车马服装,你是不忠!”

徐知询把周廷望所报告的秘密,诘问徐知诰,徐知诰说:“打你小报告的也是他!”于是将周廷望斩首。

徐知诰宴请徐知询,用金杯酌满一杯酒递给徐知询,说:“愿老弟活一千岁。”

徐知询怀疑酒中有毒。于是,另外拿起一只酒杯,将酒分出一半,跪到徐知诰面前,说:“愿跟大哥各活五百岁。”

徐知诰没有想到,霎时脸色大变,左看右看,推辞不肯接受;徐知询跪在他面前,双手举着酒杯,不肯起身。

左右侍从一时呆住,不知道怎么才好。

伶人申渐高走过来,说:“嘻嘻,这么贵重的金杯,能赏给我么?”然后抢过两只酒杯,一饮而尽,把金杯揣到怀里就走,边走边说:“嘻嘻,发财了!这么好的酒杯。”

尴尬气氛一扫而光。

徐知询告辞后,徐知诰赶紧派人送去解药,然而为时已晚,申渐高已经毒发,脑髓溃烂而死。

徐知诰将徐知询软禁,另派右雄武都指挥使柯厚,去金陵调回驻扎当地的军队。

徐知诰自己兼中书令,又遥兼宁国(宣州)节度使。

吴大和二年,公元930年,十月。左仆射、同平章事严可求病故。朝廷、藩镇再无人能牵制徐知诰。

至此,徐知诰才完全控制吴国内外。

徐知诰阴察民间,遇有大臣家婚丧缺钱,就加以周济。又盛暑不张盖、不操扇,曾经对左右道:“士众尚多暴露,我何忍用此!”

士民多被他笼络,相率归心。

邻国楚国。

从前高季兴在世时,屡次造谣说高郁将取代马氏,派遣门客去潭州,在楚王马殷面前进献谗言,又在楚王左右亲信身上下功夫,试图反间。

不过,楚王马殷始终不信,待高郁如初。

马殷嫡长子马希振,也颇贤明,此前出任武平(朗州)节度使,深受军民爱戴。不过,马殷次子马希声,乃是马殷宠妃袁德妃所生,所受宠爱,超过其他诸子。

马希声遂得掌权,成为武安(长沙)节度副使、知政事。

高季兴派使节送信给马希声,竭力赞美高郁对楚国的贡献,说高郁享有国际盛名,又说愿跟高郁结拜成为兄弟。使节并向马希声解释高季兴想这么做的原因,说:“我家高大帅常说:马家政事都由高郁做主,恐怕是马家子孙将来的隐忧。”马希声听了,完全相信。

偏偏马希声的妻弟、行军司马杨昭遂,密谋取代高郁职位,也屡次在马希声面前说高郁的坏话。

马希声屡次向楚王马殷(武穆王)进谗言,指责高郁生活奢侈、行为放肆,而且私自结交邻国,请求把高郁处死。马殷说:“我能建立这么大功业,都是高郁的功劳,你不可再说这种话!”但马希声坚持解除高郁的军权,马殷不得已,只好由他。

马希声竟夺去高郁兵柄,左迁为行军司马。

高郁愤愤道:“犬子长大,即欲咬人,我将归老西山,免得被他吃掉!”

这数语又被马希声听到,伪造父命杀死高郁,并及家族、党羽。数语杀身,可见祸从口出,说话不可不慎。

楚王马殷(武穆王)深居简出,尚未得知高郁死讯,这天忽然大雾弥漫,马殷对左右道:“我昔年跟随孙儒渡淮,每次杀死无辜者,必遭天变,难道今日有冤死的人么?”

次日才得知高郁被杀死,马殷大哭道:“我已老耄,政非己出,使我勋旧横遭冤屈,可悲可痛!看来我亦不能长久了。”

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十一月十日。

楚王马殷(武穆王)病死,寿七十九。五代十国诸皇帝、国王中,梁太祖朱温、吴王杨行密、楚王马殷、吴越王钱镠,四人同年出生,杨行密、朱温已经去世,除了钱镠仍然健在,就数马殷最长寿。

自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马殷入主潭州,至今已有三十四年。自唐明宗天成二年,正式建国,只有三年多称为国王。马殷算是楚国第一位国王(武穆王)。

马殷遗命,无论谁继位,将来都不准将王位传给儿子,必须兄终弟及,并在祠堂悬挂一把宝剑,违令者斩。

马殷嫡长子马希振,因二弟马希声手握大权,自愿让位,甚至连武平(朗州)节度使也辞去,出家为道士。

遂由马希声承袭父职,报达唐廷。

唐以马殷官爵俱高,无可追赠,惟赐谥武穆。

并授马希声为武安、静江两镇节度使,遥兼中书令。马希声出其弟马希范为武平(朗州)节度使。

马希声听说梁太祖酷爱吃鸡肉羹,非常羡慕,每日必烹五十鸡,至马殷安葬这天,也无一点悲伤之情,接连吃了数碗鸡肉羹,然后才去送殡。

礼部侍郎潘起道:“从前阮籍居丧,尝食蒸豚,何代没有贤人呢!”

马希声尚莫名其妙,还道他是赞美自己,烹鸡如故。

马希声喜欢奇珍异宝。有海外商人出售犀带,价值数百万钱,昼夜发光,可以照亮一个房间。马希声向他索取,不肯,竟杀之。过了一个月后,犀带光渐渐熄灭。

不久,马希声撤销建国成制,恢复藩镇旧仪,尽心事唐,尚不失畏天事大的意义。且因亨国不久,二载即亡,所以保全首领,尚得善终。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