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八十九回 刘云郎粮尽援绝 安重诲党同伐异

第八十九回 刘云郎粮尽援绝 安重诲党同伐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演义!

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三月。

楚国王马殷,今年已经七十七岁,朝廷命令他讨伐吴国。

马殷前往岳州,派六军使袁诠、副使王环,率水师进攻脱离唐朝,向吴国称臣的荆南,派庶子马希瞻做监军。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高季昌)率水师舰队迎战,在刘郎浦,马希瞻趁夜色掩护,把数十艘战舰驶进港口埋伏停当。

第二天一早,袁诠、王环率楚军在荆南军正面挑战,荆南舰队驶过刘郎浦,马希瞻伏兵突然发动,拦腰攻击荆南舰队,荆南舰队大败,被俘被杀的都有数千人。

楚军舰队遂进逼江陵府。高季兴请求和解,并把之前囚禁的楚将史光宪送回。

楚军随即班师。

楚国王马殷责备袁诠、王环等,说:“你们何不乘机夺取荆南?”

王环说:“荆南位于中原(唐朝)、江淮(吴国)、巴蜀(西川、东川)中间,四面树敌,我们要想攻他,可以随时进攻,不如把它留在那里,做我们的屏障。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灭了他,我们就要直接面对中原、江淮和巴蜀的围攻。”

“你言之有理!”马殷大喜,厚赏之。

王环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跟大家同甘共苦。身旁经常放着金针、药物,出战回来,一定下令把伤兵抬到中军帐前,亲自为他们治疗,调配到王环部下的官兵,都互相庆贺说:“我们到了愿意效死的地方!”

所以王环每次出击,都能取胜。

楚国王马殷,刚刚建国,急于立威,又派大军进攻南汉国,包围封州。

此时,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乃是南汉国白龙四年。

南汉高祖刘龚(刘岩)用《易经》占卜,卜出“大有”卦,凡卜得此卦者,“天佑之,吉,无不利”。

刘龚(刘岩)十分高兴,于是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有。

命京师(广州兴王府)左右街使苏章,率神箭手三千人、战舰一百艘,前往救援。

苏章抵达贺江,将粗大的铁链沉到江底,在两岸长堤后,各安装巨轮,铁链的两端就拴在巨轮上。苏章命人将巨轮隐藏好,派勇士守候,埋伏妥当。

苏章率轻快小艇挑战楚军舰队,刚一接触,就假装失利后退。

楚国舰队追赶,进入长堤之内。南汉勇士立即转动巨轮,拉起江底的铁链。南楚舰队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南汉神箭手在贺江两岸夹射,楚军士兵纷纷中箭落水。

楚军大败,解围退去。

南汉高祖刘龚(刘岩)任命苏章为封州团练使。

楚王马殷,乃派使节前往唐朝朝贡,联唐拒南汉,从此楚汉相持,各按兵不动。

唐天成三年,吴乾贞二年,公元928年,四月。

吴睿帝杨溥因唐既绝好,索性再发兵攻楚,派右雄武军使苗璘、静江统军王颜章,率水师一万人,进攻楚国岳州,进入洞庭湖,抵达君山岛。

不料,楚军早有防备。楚国王马殷早已派有细作,进入吴国侦查。吴军一出发,马殷即派右丞相许德勋,率战舰一千艘北上抵御。

许德勋对诸将说:“吴军只是乘虚而入,看到我们反攻的大军,一定害怕逃走。”

于是暗中推进到岳州西南角子湖,命王环趁夜率战舰三百艘,秘密进驻岳州长江北岸的阳林浦,切断吴国舰队退路。

第二天黎明,吴国舰队驶向荆江口,准备会合荆南舰队,一起攻击岳州。

四月十二日,吴国舰队抵达临湘西,长江东岸之道人矶,楚军统帅许德勋命战棹都虞候詹信,率轻快小舰三百艘,绕到吴国舰队后方,而自己亲自率主力舰迎头痛击,吴国水师大败,统帅苗璘、王颜章全被俘虏,押回楚国首都长沙。

剩下几个败卒,逃归扬州,报知吴睿帝杨溥。

吴睿帝杨溥方有惧色,急忙派人赴楚国求和,请放还苗、王二将。

楚国王马殷乃将二将释归,与吴国息争,命左丞相许德勋摆设酒席,给二人饯行。酒席上,许德勋对二人说:“楚国虽小,然老将领犹在,请贵国不要再打我们的主意。你们要有耐心,等到众马驹争槽时,再算计不迟。”

众马驹争槽,说的是马殷小老婆太多,马殷有儿子三十余人。而马殷的儿子们,正妻生的嫡子,跟小老婆生的庶子,没有区别,多数骄傲奢侈,互相争夺权利,败象已现,所以许德勋提到。

六月,高季兴再次向吴国称臣。这时,徐温已死,无人反对,吴睿帝杨溥,接受高季兴称臣,特封他为秦王。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命楚国王马殷出军讨伐。马殷派许德勋率军进攻,命他第三子马希范当监军。

楚国前军抵达沙头,高季兴的侄儿、云猛指挥使高从嗣,身材高大威猛,勇冠三军,单枪匹马直逼楚军营门,高声叫道:“我乃峡石高从嗣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当下惹恼了楚军猛将、副指挥使廖匡齐,拨马出阵,大叫一声:“赣县廖匡齐在此!”

话音刚落,催马上前,一锤击碎高从嗣前胸的肋骨,倒毙马下。

高季兴大恐。第二天,高季兴派人求和,许德勋乃班师。

九月九日,已向吴国称臣的荆南,在岳州北的白田击败楚军,生擒楚国岳州刺史李廷规,呈献吴国朝廷。

九月二十七日,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命武宁(徐州)节度使房知温,兼荆南行营招讨使、知荆南行府事。分别派宦官到各藩镇征调军队,在襄州集结,准备讨伐高季兴。

十一月,忠州刺史王雅,攻陷荆南所属的归州。

十二月,高季兴患病卧床,命他的儿子、荆南行军司马高从诲权知军府事。

唐天成三年,吴乾贞二年,公元928年,十二月十五日,高季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占据荆南二十三年。

高季兴有九个儿子。因早年做奴仆,成家较晚,长子高从诲,今年才三十八岁,向吴国告哀,吴帝杨溥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唐天成四年,吴乾贞三年,公元929年,四月。

楚六军副使王环在石首击败荆南军队。

之前,高季兴(高季昌),背叛唐朝,转向吴国称臣时,高从诲曾恳切劝阻,高季兴拒绝接受。

现在,高从诲继位,对文武官员说:“唐近吴远,舍近求远,终非良策,不如仍服唐为是。”

乃派使者去楚国,通过楚国王马殷,向唐朝谢罪,请求宽恕。又致书唐山南东道(襄州)节度使安元信,请他上表代为求情,愿意恢复进贡。

五月,安元信把高从诲的悔过书奏报中央,唐明宗李亶(李嗣源)允许。

六月,高从诲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上疏唐明宗,请接受他的归降。唐明宗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下诏撤销荆南招讨使。

却说义武节度使王都(刘云郎),在镇十余年,因与唐庄宗结为姻亲,曾将爱女嫁与皇子李继岌,所以累蒙恩宠,所辖三州刺史可以自行任免,所出租赋,皆赡养本军。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至唐庄宗驾崩,李继岌自杀,唐明宗即位,对他仍是曲意优容,不加征索。只是安重诲屡加裁抑,并且说他逼父夺位,心不可问,因此唐明宗亦随时加以预防。

契丹屡次犯塞,唐廷调禁军守边,多屯驻幽、易之间,免不得责成定州供应粮草,王都不愿输运。

同时,朝廷禁军近在咫尺,王都也害怕受到突袭,每次都暗中戒备,时常与禁军发生摩擦。

心腹将和昭训,劝王都要准备保护自己,早做准备。

王都(刘云郎)遂向卢龙(幽州)节度使赵德钧(赵行实)请求和亲。

他见成德节度使王建立受安重诲排斥,又跟王建立结拜为兄弟,暗中计划恢复唐朝末年河朔藩镇割据故事。

王建立假装同意,却秘密奏报唐明宗李亶(李嗣源)。

王都(刘云郎)又派密使,携带蜡丸密信给平卢(青州)节度使霍彦威、忠武节度使(许州)房知温、安义(潞州)节度使毛璋、西川(成都府)节度使孟知祥、东川(梓州)节度使董璋,挑拨离间,约他们同反。

偏五镇概不答复,令王都孤掌难鸣。

王都(刘云郎)又派人游说归德(宋州)节度使王晏球(杜晏球),王晏球拒绝。王都用金钱收买王晏球的部将,打算除掉王晏球,事情败露。

王晏球飞表唐廷,报称王都谋反。

唐明宗便命王晏球(杜晏球)为北面招讨使,兼定州刺史;命横海(沧州)节度使安审通当招讨副使;命郑州防御使张虔钊为都监;征发诸道兵进攻定州,讨伐王都。

王都(刘云郎)至此已势成骑虎,不能再下,只好纠众拒守。

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四月二十七日,王晏球率军抵达定州,当天即攻陷北关。

王都(刘云郎)急忙向奚部酋长秃馁处求救,许以重赂。

五月。秃馁遂率万骑来援,突入定州。

王晏球(杜晏球)见番兵气盛,不如让他一舍,乃退保定州城西六十里之曲阳。

那秃馁即扬扬自得,与王都合兵追击。将至曲阳附近,伏兵突然发起,左右夹击,把秃馁等一鼓杀退。

王晏球(杜晏球)乘胜追击,拔定州西关。

然而定州城墙高大坚固,无法强攻,王晏球就增修西关关城,作为行府,下令易、定、祁三州百姓,输税供军。

王都与秃馁困守孤城。王都呼秃馁为馁王,屈身奉事,求他设法免患。秃馁乃替他乞师契丹,契丹亦发兵相助。王都派部将郑季璘、杜弘寿等,往迎契丹军。

此事正被王晏球(杜晏球)侦悉,秘密出兵邀击,把郑季璘、杜弘寿等一并擒回,斩首示众。

王都(刘云郎)更加气馁,至契丹兵到,才与秃馁开城相会,合兵袭破新乐县,再紧逼曲阳县。

王晏球(杜晏球)凭城遥望,见来军轻佻不整,可以力破,便召集将校,指示敌人的弱点,然后下城宣谕道:“王都恃有外援,跃马前来,我看他趾高气扬,必然无备,可一战成擒。今日乃诸军报国之时,都不要带弓箭,一概用短兵接战,不得回顾,违令立斩!”

此令一下,全军应命,当即开城出战。骑兵先驱,步兵继进,或奋挝,或挥剑,或持斧,或挺刃,不管甚么死活,一齐冲杀过去。杜晏球在后督战,有进无退,任你番骑如何精壮,也被杀得七零八落,死亡过半,余众北遁。

王都与秃馁,拚命逃还。

契丹败卒,走回本国,途中又被卢龙军截杀一阵,只剩得寥寥无几,逃回国内。

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再派惕隐来救定州,又被王晏球杀败,仍然逃回。

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再派牙将武从谏,埋伏要路,截住归途。惕隐不及防备,被武从谏突出一枪,搠落马下,活捉而去;并擒得番目五十人,番兵六百人。

赵德钧派使献俘,解至京城洛阳。廷臣请将俘虏全体杀死示威。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道:“此等皆虏中骁将,若尽加诛戮,使彼绝望,不如暂行留存,借纾边患。”乃赦免惕隐及契丹将领五十人,其余契丹士兵六百人一体处斩。

契丹两次失败,不敢再犯。

两年前,卢文进自契丹回归唐朝,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命番汉都提举使张希崇,代为卢龙节度使,镇守平州(卢龙),并派契丹大将率骑兵三百人,驻守协防,一面监视。

张希崇原在唐卢龙(幽州)为牙将,被契丹俘虏。他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契丹守将逐渐对他放松戒备,张希崇遂与部属暗中计划归唐。

部属哭道:“回归祖国,时时刻刻,无论吃饭睡觉,都不能忘记,不过契丹的人多,我们的人少,奈何?”

张希崇说:“我先把他们的将领骗来杀掉,士卒们一定溃散逃走,这里距他们京城西楼城一千多里,等他们知道后征调军队,我们已走远了。”

部众都表示赞同。于是先挖掘一个深坑,里面铺上石灰。

第二天,张希崇宴请契丹将领饮酒,等到他们喝得酩酊大醉,张希崇摔杯为号,伏兵四起,把他们连同所带的随从,一并杀死,投入石灰坑。

契丹军营设在城北,张希崇紧急集结军队攻击,契丹士卒果然溃散,向北逃走。

张希崇当即率领他的全体部众二万余人,奔回唐朝。

时为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闰八月。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下诏任命张希崇当汝州刺史。

不久,契丹派使节梅老季素等,前来后唐通好。

唐明宗即派使者催促王晏球(杜晏球)攻城,王晏球与朝使联辔并行,至定州城下,指阅形势,扬鞭密语道:“此城如此高峻,就使城主听任外兵登城,亦非云梯所及,徒丧精兵,无损贼势,不若食他三州租赋,爱民养兵,静等他内乱,自可不战而下了。”

时为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十月。

朝使返报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乃不再催逼。好容易过了残年,直至次年即天成四年,公元929年,二月,定州果然内乱,都指挥使马让能,开城迎纳官军,王晏球麾军直入,王都(刘云郎)阖家自焚。秃馁被唐军擒住,械送大梁,就地枭首。

王晏球(杜晏球)振旅而还,已而入朝,唐明宗李亶(李嗣源)褒劳有加。

王晏球口不言功,还说久劳馈运,不免惭愧,因此益得唐明宗欢心,拜为天平(郓州)节度使,兼中书令,未几又徙镇平卢(青州),不久病逝。

唐明宗为他辍朝两天。追赠太尉。

却说安重诲有个女儿,花见羞代为介绍,欲令皇子李从厚娶安重诲女为妃,唐明宗恰也乐允。

偏安重诲入朝固辞,转令花见羞一番好意,无从效用。

有看官说,难道这个安重诲是个笨蛋?有此内援,得与唐天子,结作儿女亲家,竟然不愿,却是为何?

那知安重诲并非不愿,却是受了孔循的愚弄。

孔循也有一女,正想运动做王妃,一闻安重诲占了先机,不禁着急。他本是刁猾绝顶的人,便往见安重诲道:“公位高权重,不应再与皇子为婚,否则遭致主上猜忌,恐将外调呢。”

安重诲是喜内恶外,又与孔循为莫逆之交,总道他是好言进谏,定无歹意,因此力辞婚议。

孔循遂托宦官孟汉琼,入禀王德妃,愿将女儿献为皇子妃。

花见羞因安重诲辜负盛情,正觉面子上过不去,此时孟汉琼入请,乐得以李代桃,便乘间转告唐明宗,玉成好事。

安重诲听到传闻,才发觉着了孔循的道儿,大怒,即奏调孔循出镇许州,任忠武军节度使,遥兼东都留守,唐明宗勉从所请。

可巧雄武(秦州)节度使华温琪入朝,愿留在京城。

唐明宗颇喜他恭顺,授为左骁卫上将军,厚加赏赐。

过了多日,唐明宗对安重诲道:“温琪系朕旧人,应择一重镇,让他为帅。”

安重诲答道:“现时并无要缺,等日后再议。”

又隔了月余,唐明宗再问安重诲,安重诲勃然道:“臣奏言近日无阙,若陛下定要简放,只有枢密使可代了。”

唐明宗亦忍耐不住,便道:“这也无妨,温琪难道做不得枢密使么?”

安重诲也觉说错,无词可对。

华温琪得知此事,反暗生恐惧,好几日托疾不出。

御史大夫李琪,上奏唐明宗道:殿直马延,不小心冲撞了安重诲卫队前导,安重诲大怒,私自在闹市把马延斩首。

成德节度使王建立,亦与安重诲有隙,安重诲说他潜结王都,阴怀异志。

王建立亦奏安重诲专权,愿入朝面对。

唐明宗即召令入都,王建立奉诏即行,驰入朝堂,极言安重诲结党营私,且说枢密副使张延朗,以女嫁安重诲子,得互相援引,结党营私,作威作福。

唐明宗已疑及安重诲,又听得王建立一番话语,当然不乐,便召安重诲入殿。

安重诲也含怒进来,惹得唐明宗愈加懊恼,便对安重诲道:“朕拟付卿一镇,让你休息,权令王建立代卿,张延朗亦除授外官。”

其实,这是免祸的好事啊!还不赶快谢恩。

安重诲不待说毕,厉声答道:“臣披荆斩棘,随陛下已数十年,陛下龙飞九重后,臣又执掌枢密,已经三载,幸得天下无事,一旦将臣摈弃,贬斥外镇,臣罪在何处?敢乞明示!”

唐明宗大怒,拂袖而起,退入内廷。

正巧宣徽使朱弘昭入侍,便与他说及安重诲无礼。

朱弘昭婉奏道:“陛下平日待安重诲如左右手,奈何因一点小事,即外放藩镇,臣见安重诲话虽然难听,心实耿直无私,还求陛下三思!”

唐明宗怒气平息,次日召入安重诲,温言抚慰。

王建立乃面辞,请求归镇。

唐明宗道:“卿曾言入分朕忧,奈何辞去?”

王建立道:“臣若在朝,反累陛下动怒,不若告辞!”

唐明宗道:“朕知道了。”

正好同平章事郑珏,请求致仕,唐明宗下诏允准,即令王建立为右仆射,兼同平章事。

既而皇子李从厚纳孔循女为妃,孔循乘便入朝,厚赂王德妃左右,乞求留京。

安重诲再三驳斥,仍促令赴镇。

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十一月。

平卢(青州)节度使霍彦威去世。

安重诲大喜,即将王建立排挤出朝,调镇青州。

王建立在宰相位上,仅仅做了九个月。

皇侄李从璨,素性刚猛,不肯向人低头。

之前唐明宗巡视汴州,往讨朱守殷,留他为皇城使,他召友人宴会,酒后忘情,戏登御榻,当日并无人纠弹。

天成四年,公元929年,三月。蹉跎年余,安重诲又重翻旧账,提出弹劾,贬李从璨为房州司户参军,不久且赐死。

安重诲挟权胁君,党同伐异,越来越猖狂。

六年前,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梁末帝已经准许吴越王钱镠建国,称吴越国王。见第七十八回。

唐庄宗灭梁,吴越王奉表称臣,奉唐正朔,实际上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

但是他大肆进贡,令唐庄宗非常感动,也封他为吴越国王,并赐给皇帝继位才用的金印玉册、红色龙袍,赏他诏书不名的待遇。唐庄宗同光四年,钱镠眼见天下大乱,下令改元宝正,断绝朝贡。

后来他见唐明宗继位,天下安定,再派使者朝贡,与唐修好,发誓说从没改元,一直奉中原正朔。

吴越本是羁縻藩镇,鞭长莫及,唐明宗自然也无意深究。

唐天成三年,吴越国宝正三年,公元928年,钱镠上奏朝廷,请求任命其子钱传瓘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唐明宗准之。

唐天成四年,吴越国宝正四年,公元929年,九月。吴越国王钱镠,已经七十八岁了。

他自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斩董昌,兼并浙东,独霸两浙,身居高位已三十四年。人近晚年,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唐朝廷派去的使节,若是对他曲意奉承,他就赠送厚礼,否则,他的态度就十分冷淡,送的礼物也十分微薄。

钱镠曾经写信给安重诲,措辞用字,都很傲慢,信上一开始就说:“吴越国王致书于枢密使执事。”既没有寒暄,也没有致敬。

安重诲大怒。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派供奉官乌昭遇、韩玫出使吴越国,传旨诘问。

吴越国王钱镠,还算以礼相待,不曾摆出国王的架子。

谁想,乌昭遇跟韩玫二人素有仇怨,回来后,韩玫奏报说:“乌昭遇见到钱镠,自己称臣,三跪九叩,对钱镠称‘殿下’,并且把朝廷的秘密暗中告诉钱镠!”

安重诲奏报,建议命乌昭遇自杀,李亶(李嗣源)批准。

安重诲又奏请严肃处理钱镠。

九月二十七日,唐明宗李亶(李嗣源)下诏,命钱镠以太师致仕,其他所有官爵,一律剥夺;吴越所派的进奏官、使节、进贡官,悉令所在地有司抓捕囚禁。

钱镠命其子钱传瓘等上疏辩解,声称蒙冤,均被安重诲扣押,不得伸张。

自此安重诲身为怨府,连藩镇也对他痛心疾首了。

安重诲尚未知收敛,又要害大将康福。

之前,李嗣源讨伐邺都赵在礼时,亲军溃散,后来勉强召集到残兵败将,连甲仗都不齐,幸亏遇到马坊使康福,给了几千匹马,才得成事。见第八十五回。

李嗣源登基,升康福为磁州刺史。

颍川王韩逊子、朔方(灵州)节度使韩洙逝世,弟韩澄自称留后。不久,定远军使李匡宾集结部众,占领保静镇,武装反抗政府,朔方动乱不安。

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十月二日,韩澄派使节携带写在绢绸上的奏章,前去洛阳,请朝廷任命他为节度使。

康福来京朝见。他也是沙陀人,唐明宗李亶(李嗣源)退朝之后,经常在便殿召见康福,询问他一些时事,康福就用沙陀话回答。

安重诲因为听不懂对话的内容,十分反感,警告康福说:“康福,你胆敢在皇上面前胡乱讲话,我就砍下你的头!”康福大为恐惧,请求调到外地。

安重诲认为,灵州深入胡人境域,为羌胡出没地,镇帅往往罹害,而且,韩逊父子在朔方割据二十四年了,韩澄必然不会接受,因此决定把康福置于死地。

十月三日,安重诲奏命康福为朔方及河西(凉州)节度使。康福惊恐,晋见李亶(李嗣源),痛哭流涕地辞职。李亶(李嗣源)命安重诲把康福改调别镇。

安重诲说:“康福没有一点功劳,从磁州刺史直升两镇节度使,他还不满意,怎样才满意?而且任职令已经发布,难以收回。”

唐明宗不得已,告诉康福说:“是安重诲不肯,不是我不肯。不过你不要怕,朕自有安排。”

康福只好准备上任。到了出发那天,唐明宗特别派将军牛知柔、护国(河中府)都指挥使卫审都等,率大军一万人,护送康福强行到差。

十一月,康福走到方渠(环县),羌族军队截击,康福大军把他们击败。前进到青刚峡(环县北),遇到吐蕃所属的野利、大虫两大部落数千座篷帐,他们对唐军的突然出现,一点也没有防备,康福派卫审都发动奇袭,大破两大部落,几乎全部格杀和俘虏。康福威震西北,遂进入灵州。

朔方(灵州)从此才接受中央任命的官员。

韩逊自唐天佑三年,割据朔方,梁朝封颍川王,传子韩洙、韩澄,前后二十四年而败。

不久,康福率军收复保静镇,将叛乱的定远军使李匡宾斩首。朔方宣告平定。

人各有命,谋害何益?

安重诲一计不成,又施一计。

天成五年,公元930年,二月二十一日。唐明宗前往洛阳南郊天坛祭天,大赦天下,改元长兴元年。

四月,河中府忽报兵变,逐去节度使李从珂。

唐明宗养子李从珂,屡立战功,就是唐明宗得国,也多亏他引兵先至,才得号召各军。

李从珂未免自恃功高,与安重诲势不相下。

从前,李从珂曾经与安重诲一起喝酒,彼此争夸功绩,毕竟李从珂是一介武夫,数言不合,即起座动粗,翻脸来打安重诲。幸好安重诲自知不敌,急忙走避,方免吃他老拳。

第二天早上,李从珂酒醒,亦自悔卤莽,至安重诲处请罪,安重诲虽然口头接受,总不免怀恨在心。

现在,李从珂为护国(河中)节度使。李从珂至镇,性好游猎,出入无常。安重诲意欲加害,竟假传圣旨,暗中唆使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令他寻找机会驱逐李从珂。

杨彦温奉命,趁李从珂出城打猎,杨彦温即勒兵闭门,不让李从珂进城。李从珂叩门呼问道:“我待你甚厚,奈何见拒?”

杨彦温从城上应声道:“彦温未敢负恩,但受枢密使密令,请公入朝,不必进城!”

李从珂没法,只好退驻虞乡,派使者上表朝廷。

唐明宗李亶(李嗣源)毫不知情,自然召问安重诲。

安重诲不便实话实说,谎称此乃奸人妄言,应速加讨。

唐明宗欲诱致杨彦温,面讯虚实,乃除授杨彦温为绛州刺史,促令入朝。

看官试想,此时矫诏害人的安重诲,肯令杨彦温入朝当面对证么?

当下安重诲一再请求讨伐,李嗣源无奈,命西京留守索自通,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率兵前去讨伐杨彦温。

大军临行前,唐明宗面嘱药彦稠道:“杨彦温拒绝李从珂,想是有人主使,你到河中府,须把杨彦温活着带回来,朕当面问他隐情。”

药彦稠应命而去,飞马赶到河中府。

杨彦温不知自己已经身临险境,出城相迎,见了药彦稠,道:“药大帅别来无恙?末将已经备下薄酒......”

话尚未说完,药彦稠却拔出腰刀,一刀将他劈死!

杨彦温瞪大了双眼。到死,他也不明白为什么。

被人当枪使,哪有好下场!

药彦稠杀了杨彦温,砍下脑袋,装在盒子里。立即传首阙下。

杨彦温身后的护国军将士,大惊失色。药彦稠好言抚慰,上奏朝廷,说是杨彦温抗命,不得不将他斩杀。

唐明宗恨药彦稠违命,下敕严责,安重诲竭力为他开脱,竟不加罪,明显是串通一气。

李从珂知被安重诲陷害,诣阙自陈,唐明宗不令不要多说,叫他回家闭门思过。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