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九十九回 杨光远贪利噬人 徐知诰建唐代吴

第九十九回 杨光远贪利噬人 徐知诰建唐代吴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演义!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七月。

张从宾进攻汜水关,巡检使宋廷浩力战殉国。宋廷浩乃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女婿,尚唐庄宗女义宁公主,生子宋偓,年十一,以父死事补殿直,迁供奉官。

唐、五代时,与公主结婚,不叫娶公主,而叫“尚公主”,表示高攀的意思。

范延光又书写密信,封装于蜡丸,派间谍四处投递。

右卫大将军尹晖,原来担任侍卫亲军严卫步军左厢指挥使,在凤翔时投降李从珂,霸占王思同家产,后来又怂恿刘延朗杀死王思同。事见第九十四回。王思同乃是石敬瑭爱将,石敬瑭入京,第一个就杀死了刘延朗。

这时尹晖自然失意,仅仅在汴京禁军中挂个虚职。

摸金校尉温韬(又名温昭图、李彦韬、李绍冲),早已在九年前就被唐明宗处死,其子温延濬(音俊)、温延沼、温延衮都住在许州,仍然是大户人家。

右武卫上将军娄继英与温延沼是儿女亲家,也在汴京。

尹晖、娄继英遂与三温密谋,三温在许州召集部众,得一千余人,计划先夺取许州,再北上进攻汴京,尹晖、娄继英在汴京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占汴京,迎立范延光。

当时,全国各地,呼应范延光、张从宾的,此起彼伏。后梁、后唐两朝的失意政客、军阀,全部都蠢蠢欲动。

晋高祖戎服戒严,密议逃往晋阳。石敬瑭去年夺位时非常踊跃,即位后却变得胆怯,这没有别的原因,仍是富贵误人。光脚时不怕穿鞋的;穿上鞋了,却又怕别的光脚的。

桑维翰叩头苦谏道:“贼烽虽盛,势不能久,请少待数日,不可轻动!”

晋高祖乃止,下诏说:“范延光故意制造证据,诬害忠良,自今以后,凡是捕获范延光的间谍都有赏赐,并立即把间谍诛杀,但对其藏在蜡丸里的密函,一律当场焚毁,不必查看内容,也不必奏报。”

尹晖、娄继英策反禁军时,被人检举,尹晖投奔吴国,半路被杀。娄继英仓皇逃奔许州。

忠武(许州)节度使苌从简早有防备,下令全城戒严。三温乃不敢举事。

温延濬欲杀娄继英以自保,被温延沼阻止。于是一起投奔张从宾。娄继英恨温延濬欲杀自己,鼓动张从宾,竟将三温全部杀死。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率军进驻滑州,与义成(滑州)节度使符彦饶分营驻扎。军士有趁夜掠夺,白奉进派兵抓捕,共有乱兵五人,三人系白奉进部下,二人系符彦饶部下,白奉进下令全部斩首,然后才通知符彦饶。

不料,符彦饶护犊子,并因白奉进不先打个招呼,觉得受到冒犯,非常不满。

白奉进乃率数骑至符彦饶军营,道歉谢过。

符彦饶道:“军中各有部分,将军奈何把我滑州的军士,擅加诛杀!难道不分主客么?”

白奉进也是个粗人,不禁怒起,便勃然答道:“军士犯法,按律当斩,我与大帅同为朝廷的大臣,何分彼此!何况我已向你道歉,大帅尚不肯解怒,莫非欲与范延光同反么?”

说着,拂衣竟去,符彦饶也不挽留,由他自去。

偏帐下士兵大声呐喊,持刀突出,竟杀死白奉进。

白奉进所有随从骑兵,仓皇逃脱,边走边大喊大叫。

诸军都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喧噪不停。

奉国军左厢都指挥使马万,禁止不住,意欲参与作乱。巧遇右厢都指挥使卢顺密,率兵出营,厉声对马万道:“符大帅擅杀白将军,必与魏州通谋,我等家属,尽在大梁,奈何不思报国,反欲助乱,自求灭族呢?今日当共擒符大帅送给天子处置,立大功,军士从命有赏,违命即诛,何必再疑!”

马万纠结不答,部下却还有数人,呼跃而出,被卢顺密麾动亲军,当场擒获几人,斩首示众,余众才不敢动。

马万只好依了卢顺密,与奉国军都虞侯方太等,共攻牙城,一鼓即拔,擒住符彦饶,令方太等解送大梁,石敬瑭也不加详查,下令将符彦饶斩首,只是不追究其兄弟、家属。

即授马万为义成(滑州)节度使,取代符彦饶。卢顺密为果州团练使,方太为赵州刺史。

果州属于蜀国,因此卢顺密这果州团练使,只是个空头支票,也就是享受这个待遇罢了。

魏府四面都部署、侍卫都军使杨光远因为滑州变乱,急自白皋奔赴滑州城抚慰,途中,部下士卒欲推杨光远为皇帝。

杨光远怒叱道:“天子岂你等贩弄物!前者在晋阳时向契丹乞降,迫于走投无路,今又欲改图,乃真是反贼了!”士卒始不敢再言。

及抵滑州城,已是风平浪静,重见太平。乃奏请滑州平乱情形,归功卢顺密。

石敬瑭这才了解到卢顺密的功劳,任命其为昭义节度留后。

却说晋高祖因魏、孟、滑三镇接连叛乱,不免惊惶,遂向刘知远问计。

刘知远道:“陛下前在晋阳,粮不能支五日,尚成大业,今中原已定,内拥劲兵,外结强邻,难道尚怕这鼠辈么?愿陛下抚将相以恩,臣等驭士卒以威,恩威并着,京城自安,本根深固,枝叶自不致伤残了!”

晋高祖转忧为喜,委刘知远整顿禁军。

刘知远严申科禁,用法无私,有军士盗纸钱少许,事发被擒,刘知远即令处死。左右因罪行轻微,代求宽大。

刘知远道:“国法论心,不论偷盗多寡,我诛杀他是因他偷盗,岂计价值高低!”由是众皆畏服,全城安堵。

及得杨光远奏报,复命杨光远为魏府行营都招讨使,兼知行府事。

调昭义节度使高行周为河南尹,兼东都留守;

授杜重威昭义(潞州)节度使,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命侯益为河阳(孟州)节度使。

且因杜重威正在讨逆,卢顺密平乱有功,先调卢顺密为昭义留后,令杜重威、侯益与杨光远进军讨贼。

杨光远驱众至六明镇,正值魏州叛将冯晖、孙锐等,渡河前来,当即掩他不备,横击中流。

冯晖与孙锐不能抵当,大败而逃,部众多溺死。

杜重威、侯益乘胜至汜水关,遇张从宾众一万余人,迎头痛击,俘斩殆尽。

张从宾慌忙西走,乘马渡河,竟然淹死。党羽张延播、张继祚、娄继英等,统被擒住,送至阙下。那时还有什么侥幸,唯一的下场就只有身首分离,诛灭九族了。

史馆修撰李涛上疏说:张全义对洛阳有再造的大功,请求赦免屠灭九族的严厉处分,石敬瑭同意,于是只杀张继祚全家。

张全义再造洛阳,见第三十六回。可见善有善报。

两镇既平,范延光知事不济,归罪于孙锐,把他族诛。因修书杨光远,乞他代奏阙廷,情愿待罪。

正是:失势复成摇尾犬,乞怜再作磕头虫。

晋高祖石敬瑭得杨光远奏报,不肯答应,仍下令杨光远进攻魏州。杨光远意存观望,遇有军事调度,常与朝廷龃龉。

晋高祖曲意含容,并且令杨光远长子杨承祚,娶自己女儿长安公主,次子杨承信,亦拜美官。

杨光远乃整军徐进。到了魏州城下,驻立大营,亦不过虚张声势,迁延时日。

却说杨光远讨伐范延光,自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秋季进兵,直至次年,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秋季,仍不损广晋府城片堞。只招降前澶州刺史冯晖,荐请授官。

晋高祖石敬瑭特擢升冯晖为义成(滑州)节度使,欲借此诱惑魏州将士,不料魏州坚守如故,杨光远旷日无功。

晋高祖石敬瑭因师老民疲,没奈何再议招抚,乃派宦官朱宪,往谕范延光,许诺调任他一个大藩镇,且传口谕道:“你若投降,决不杀你,如果食言,青天白日在上,不得享国!”

范延光乃对节度副使李式道:“主上重信,许我不死,没有什么顾虑了。”遂撤去守备,厚待朱宪,仍令他归报。

朱宪覆命后,好几日不得范延光降表。石敬瑭因再派宣徽使刘处让往谕,再三劝说,范延光才令二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并派牙将奉表待罪。

晋高祖颁赐诏书赦免。

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九月八日。

范延光身穿素服出迎,顿首受诏。接连是恩诏迭下,改任天平(郓州)节度使,赐免死铁券。

所有范延光将佐李式、孙汉威、薛霸等,各授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牙兵皆升为侍卫亲军,就是张从宾、符彦饶余党,一并赦罪,不再株连。

魏州步军都监使李彦珣,本为河阳行军司马。古人一旦做官,都要将父母接来奉养,他却将父母一直留在家乡,也从来没有送过财物回家。之前随张从宾同反。张从宾败死,他逃脱后,投奔魏州,范延光令为都监使,登城拒守。李彦珣母亲住在邢州,被杨光远派军捉拿,推至城下,招降李彦珣。李彦珣拈弓搭箭,竟将老母射死。

范延光投降,晋高祖却令李彦珣为坊州刺史。近臣都说李彦珣杀母,大逆不道,属于遇到大赦天下都不赦免的重罪,不宜赦免。

晋高祖道:“赦令已行,如何再改呢?”仍允许他赴任。

叛君之罪尚可赦,弑母之罪乌可恕!

授杨光远为天雄(广晋府)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符彦饶不该杀而杀,卢顺密该赏而不赏,李彦珣不该赦而赦,范延光该讨伐而用人不当,杨光远无功而升迁,可见石敬瑭并非明主!

杨光远已恃宠生骄,曾经与宣徽使宦官刘处让叙谈,对朝廷忿忿不平。刘处让就说,朝廷处置,均由李崧、桑维翰二相主议,并非出自圣上裁决,二人是宰相又兼任枢密使,位高权重。

这时,李崧、桑维翰二人,担任宰相,并兼任枢密使,二人尽心谋划,宦官们无处弄权谋利,很不高兴。

杨光远不禁怒道:“宰相得兼枢密,自前代郭崇韬后,无此重官。今闻李、桑二相,皆兼枢密,怪不得他独断独行。主上尚肯优容,我杨光远却忍耐不下呢!”

其实宰相兼任枢密使,还有孔循、朱弘昭、冯赟多人,岂止一个郭崇韬。

不久刘处让归朝,杨光远即托他呈上密奏,极言二宰相执政过失。晋高祖明知他有意刁难,但因军事甫平,不得已曲从所请,乃加桑维翰兵部尚书,李崧工部尚书,撤去二人枢密使兼职,即令宣徽使宦官刘处让代替。

杨光远益加骄横,随时上表,尚指斥宰辅不已。

晋高祖见杨光远跋扈,恐将来势大难制,密与桑维翰熟商。

桑维翰说,天雄(魏博)重镇,屡生叛乱,应析土分众,减杀势力。范延光可使守洛阳,调虎离山,免为后患。

晋高祖石敬瑭依议。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七日,晋高祖升汴州为东京,置开封府,作为京城;

改东都洛阳为西京,仍为河南府,作为陪都;

降西京长安为晋昌军。

十一月,加杨光远为太尉,命他任西京(洛阳)留守,兼河阳(孟州)节度使。

命高行周调任邺都(魏州广晋府)留守。

升相州为彰德军,管辖澶、卫二州,置节度使,贝州防御使王延胤升任彰德(相州)节度使。

王延胤,是王处存的孙子。

升贝州为永清军,管辖博、冀二州,置节度使,右神武统军王周升任永清(贝州)节度使。冀州原来属于成德(镇州)军,现划归永清军。

天雄(魏博)原来有六个州,即魏(邺都广晋府)、博、贝、相、澶、卫,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强镇。

自此,天雄军只有魏州孤城。世上再无强镇魏博!

之前,范延光反叛,其部属、相州刺史王景不从,据城自守。晋高祖嘉奖他,擢升为耀州团练使。

自高行周以下,俱奉命调防,毫无异言。

独杨光远怏怏失望,勉强移镇,乃秘密贿赂契丹财货,诋毁晋室君臣。自养壮士千余人,作为爪牙。既而诬劾桑维翰,迁除不公,与民争利。

晋高祖不得已,派桑维翰出任彰德(相州)节度使,调王延胤为义武(定州)节度使。

另用刘知远、杜重威同平章事。

刘知远有佐命大功,得升宰辅,自认为应当得到此职。

杜重威本是个纨绔子弟,虽然祖父、父亲都曾经在晋王部下为将,他却并没有什么韬略,出讨魏州,只不过略有小功,怎能与刘知远相比。但是他娶了帝妹乐平公主,遂得成为外戚,也居然参与朝纲。

刘知远羞与他为伍,乃闭门称病,不受朝命。

晋高祖不觉怒起,召问同平章事赵莹道:“重威是朕的妹夫,刘知远怎能瞧不起他!刘知远不受诏命,太觉不恭,朕意拟削夺他兵权,令归私第。”

赵莹拜请道:“陛下前在晋阳,兵不过五千,被十余万唐兵围攻,危如累卵,若非刘知远心同金石,怎能成此大业?奈何因区区小过,便欲弃置,窃恐此语外闻,反不足示人君大度呢!”

晋高祖意乃少解,即命端明殿学士和凝,赴刘知远府邸慰谕。刘知远这才起床拜受。

范延光自郓州入朝,面请致仕,晋高祖慰留,仍令还镇。后来又屡次上表乞求退休,乃命以太子太师致仕,留居汴京。

开封府浚仪县禁军军官宿舍。

禁军大将赵弘殷的妻子杜氏,梦见一位神仙,双手捧起太阳送给自己,不久怀孕,生下第三个儿子,后来起名赵匡义。这天夜里,红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

第二个香孩儿诞生了。

时为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十月七日。

这时,赵家老二、第一个香孩儿赵匡胤已经十三岁了。

因父亲赵弘殷,长期在禁军任职,他时常出入军营中,专喜骑马,也好射箭,有时赵弘殷出征,赵匡胤侍母在家,无所事事,辄以骑射为戏。

母杜氏劝赵匡胤也像弟弟一样读书,赵匡胤奋然道:“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世事扰乱,兵戈未靖,儿愿娴习武事,留待后用,他日有机可乘,得能安邦定国,才算出人头地,不至虚过一生呢。”

杜氏笑道:“但愿儿能继承祖业,毋玷门楣,便算幸事,还想甚么大功名,大事业哩!”

赵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一将门之子,为什么化家为国,造成帝业?儿虽不才,亦想与他相似,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母亲以为可好么?”

杜氏怒道:“你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往往后来没用,我不愿听你瞎闹,你还是读书去罢!”

赵匡胤见母亲动怒,才不敢多嘴,默然退出。

赵家乃是书香门第,其先祖一向习文,直到赵弘殷这一代才开始习武。赵弘殷也不想荒废文化,送赵匡胤到陈学究学馆读书。后来,又聘请赵学究为家庭教师,专门辅导赵匡胤。再后来,还将赵匡胤送到饱学名儒辛文悦处,专门学习四书五经。

赵弘殷出外征战,每次打了胜仗,同伴都去抢劫金银珠宝,他有机会却常常收罗一些书籍,带回家中。

无奈,赵匡胤根本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练武,也只好随他。

越年,范延光又请归老河阳私第,奉诏允准,遂载金银细软而行。

自投罗网,这又何必!在京城其实更安全呢。

西京留守兼河阳节度使杨光远,偏奏称范延光叛臣,不居汴、洛,归处故里,他日若逃入敌国,必会成为后患,请加以预防,禁止他归里云云。

晋高祖乃命范延光寓居西京洛阳。

范延光到了洛阳,杨光远即派其子杨承贵,带领甲士,把他围住,逼令自杀。

范延光道:“天子在上,赐我免死铁券,许我不死,你父子怎得如此!”

杨承贵道:“你这铁券,在我这却不好使!”乃挺着白刃,驱范延光上马,说是叫他去见杨光远。

途中遇河过桥,被杨承贵推落桥下,连人带马,坠了下去,活活淹死。所有范延光运载的金银细软,都被杨承贵劫夺,一古脑儿搬回府署,杨光远大喜。

时已是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八月二十六日。范延光已经多活了两年。不亏。

从前,成德(镇州)节度使董温琪,积累巨额财富。秘琼贪图这笔财富而杀死董温琪全家;范延光贪图这笔财富而杀死秘琼;现在,杨光远又贪图这笔财富而杀死范延光。

范延光固然该死,只不应该被杨光远父子所杀。

杨光远奏闻朝廷,谎说范延光赴水自尽。晋高祖也识破他阴谋,但畏杨光远强盛,不敢诘责,只征令杨光远入朝。

杨光远还算听命,上殿朝见,晋高祖对他道:“围魏一役,卿左右各立功劳,未授重赏,今当各除一州,遍给恩荣,免他失望。”

杨光远代为谢恩,晋高祖遂选择杨光远亲将数人,分授各州刺史。待他出发,却下了一道诏敕,徙杨光远为平卢(青州)节度使,进爵东平王。

杨光远才识中计,怏怏出都,驰赴青州上任去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徐知诰早就想篡夺政权,只因吴睿帝杨溥并没有重大过失,恐怕民心不服;曾考虑等到杨溥死后再动手,智囊宋齐丘也赞成这种主张。

有一天,徐知诰对着镜子,用镊子拔调嘴唇上的白胡须,叹息道:“朝廷虽然安定,我却老了,怎么办?”

幕僚周宗知道他的意思,前往江都,劝吴睿帝传禅。宋齐邱独以为不可,请斩周宗以谢吴人。因黜周宗为池州刺史。封徐知诰为东海郡王。

既而镇海(金陵府)节度副使李建勋,及行军司马徐玠等,屡陈徐知诰功业,说应早从民望,乃复召周宗为都押牙。

徐知诰一向猜忌吴睿帝杨溥之弟、临川王杨蒙。乃诬他藏匿亡命,擅造兵器,竟降杨蒙为历阳公,幽锢于和州,令控鹤军使王宏,率两百人监守。

时为吴大和六年,公元934年,六月。

徐温最小的儿子徐知谔,出任润州团练使,亲近一些不入流的小人物,只知道游荡欢宴,废弃政务,在内城西边建立一排商店,亲自去做买卖。

中书令、都统徐知诰得到消息,十分震怒,召唤徐知谔左右官员,诘问斥责,徐知谔大为恐惧。

有人提醒徐知诰说:“忠武王(徐温)最爱知谔,但他却把后事托付给你。前些年,徐知询失去职位,人们到今天都议论纷纷。假使徐知谔既有能力,又有声望,训练士卒、组织民众,对你有什么好处!”

徐知诰恍然大悟,从此待徐知谔更为优厚、纵容。

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十月。

吴睿帝杨溥加授中书令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晋封齐王,划出昇(金陵府)、润、常、宣、池、歙、江、饶、信、海十州,作为齐王的采邑,另建齐国。

徐知诰(李知诰) 辞让尚父、大丞相。

吴天祚二年,公元936年,正月。

徐知诰开大元帅府,自置僚属。命其子、副都统徐景通为太尉、副元帅;命都统判官宋齐丘、镇海(金陵府)行军司马徐玠为元帅府左、右司马。

又任命心腹控制朝廷各要害部门。

南平王、荆南节度使高从诲,及闽、南汉诸国,皆派使劝进。

吴天祚二年,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十二月。

晋朝安远(安州)节度使卢文进,乃是契丹叛将,唐明宗即位后,卢文进归唐,见第八十七回。

现在,石敬瑭是契丹的儿皇帝,卢文进恐契丹向晋朝索捕自己,乃弃镇奔吴。吴睿帝杨溥,封其为侍中。

吴都统、齐王徐知诰正密谋篡国,乃引为己用。当时中原多故,名士耆儒,多拔身南来。徐知诰派人招迎淮上,赠给厚币。既至金陵,即縻以厚禄,客卿多乐为效用。

吴国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八月十五日。

杨蒙被囚禁和州,已经三年多,眼见得徐知诰即将篡位,乃做最后一搏,突出杀死王宏。王宏子集结部队攻击,杨蒙又把他射死。

杨蒙暗思,德胜节度使周本,乃是父亲杨行密的老臣,遂奔往庐州,欲依周本,谋划勤王。谁知,周本的儿子周弘祚,却将杨蒙捉住,解送江都府。

徐知诰派使者迎接,杀杨蒙于采石。

齐王徐知诰因镇南(洪州)节度使、太尉、兼中书令李德诚,以及德胜(庐州)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位高望重,因之希望由他二人率领文武百官拥护自己登基称帝。

李德诚原来时赵锽的部将,四十八年前,杨行密平定赵锽,对李德诚非常赏识,将一位侄女嫁给他为妻。周本,乃三国周瑜之后,勇冠三军,同时战败被擒,杨行密亲自为他松绑,用他为偏将。参见第四十回。

周本说:“我蒙受先王(杨行密)大恩,自从徐温父子掌握权柄,我就一直痛恨不能为杨家尽忠,解除他家危难!现在又教我背主求荣,做人怎么可以这么不要脸!”

其子周弘祚之前擒杀杨蒙,一再逼迫他,万不得已,周本只好跟李德诚一起,率全国各将领前去江都府,上疏吴睿帝杨溥,陈述齐王徐知诰对国家的贡献和对百姓的恩德,请求皇帝让位;然后再去金陵府向徐知诰劝进。

只有宋齐丘不肯参与。

宋齐丘对李德诚的儿子李延勋说:“你父是太祖(杨行密)的开国元勋,今天声名扫地。”

这时候,吴皇宫经常出现妖魔鬼怪。

吴睿帝杨溥叹息道:“吴国气数,莫非已尽?”

左右皆说:“这是天意,非人力能够挽回。”

吴睿帝杨溥已成赘瘤,乐得推位让国。把乃父传下的土地人民,悉数交出,再派李德诚率文武百官前往金陵府劝进,又派江夏王杨璘奉册宝至金陵府,禅位齐王。

时为吴国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十月五日。

杨溥是吴国第四位国王,也是末代国王,也是唯一一位皇帝,在位十八年。

总计吴国,自唐昭宗天复二年三月,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共历四主,前后三十五年而灭。若自唐僖宗光启三年,杨行密进入扬州,占据淮南道算起,凡五十一年。

徐知诰建太庙社稷,即皇帝位,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国号大齐,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

定金陵府(昇州)为京城,以江都府(扬州)为东都。

徐知诰尊吴睿帝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自称受禅老臣。

用宋齐邱、徐玠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为内枢密使。

太尉李德诚说:“陛下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只有宋齐丘闷闷不乐。”遂拿出宋齐丘阻止李德诚劝进的信件。

徐知诰接过来,连一眼也不看,只说:“子嵩(宋齐丘)跟我是三十年的旧交老友,他从不会辜负我。”

宋齐丘叩头道歉。

徐温子徐知询,与徐知诰不和,已被削官。独徐知询弟知证、知谔,素与徐知诰亲睦,因封知证为江王,知谔为饶王。且以知字应该避嫌,不如自己将知字除去,单名为徐诰。

吴太子杨琏,娶徐诰(徐知诰)女为妃,宋齐邱请求与他绝婚,且迁让皇杨溥居于他州。

齐帝徐诰(徐知诰)遂徙让皇杨溥至润州丹阳宫,派兵防守,阳称护卫,阴实管束。降吴太子杨琏为弘农郡公,封杨琏妃(即徐知诰女)为永兴公主。

可怜杨溥父子,抑郁成疾,父死丹阳宫,子杨琏封康化(池州)节度使,不久病故。

就是这位皇女永兴公主,也朝夕悲切,闻宫人呼公主名,越多涕泪,渐渐的形销骨瘦,也致病终。

徐温子徐知证、徐知谔,请徐诰复姓,徐诰佯为谦虚,说是不敢忘徐氏养育之恩。

齐帝徐诰(徐知诰)原来姓李,名昪,小字彭奴,家居徐州彭城。自言为唐宪宗子、建王李恪四世孙,李恪子李超,李超子李志,曾任徐州判司;李志子李荣,即为徐知诰父,在唐末战乱中失踪。彭奴幼失其父,流落到濠州、泗州一带,为杨行密所救,交由徐温抚养。

其实这些都是空口无凭,有可能是冒认祖先。

《新唐书》记载,宪宗子建王李恪并无后嗣。徐温祖父名徐超;父名徐志,恰好与李荣之祖、父同名。世上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李昪的父亲李荣,家住徐州,性情豪爽,喜欢行侠仗义,结交天下英雄。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盗纷起。朱全忠(朱温)窃占淮北,杨行密盗据淮南。李荣颇有兴复唐朝的志向,乃结交海盗夏韶,自称是唐朝宗室、夏韶即奉他为主,率众从大海进入淮河,攻占濠州,又剽掠附近州县,后来被杨行密剿灭,贼首皆被杀死,见第四十三、四十五回。这时,李昪只有八岁,被杨行密收养为子。后来因杨渥性格孤僻,不能相容,杨行密就让徐温收养李昪,改名徐知诰(徐诰)。

升元三年,即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二月。

经百官再三申请,徐诰(徐知诰)乃复姓李氏,恢复原来姓名为李昪,易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徐知诰),即为南唐烈祖。

立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庙。

追尊四代祖李恪为孝静帝、定宗;

曾祖李超为孝平帝、成宗;

祖李志为孝安帝、惠宗;

父李荣为孝德帝、庆宗;

奉徐温为义祖。

李昪(徐知诰)立宋氏为皇后,子徐景通为吴王,改名为李璟。

庐州节度使周本,亦曾至金陵劝进,归途自叹道:“我不能声讨逆臣,报杨氏德,老而无用,还有何颜事二姓呢?”返镇未几,即至去世。

自李昪改国号为唐,史家恐与唐朝相混,特标明为南唐。

此时,北方,后唐刚灭不久;南方,南唐又兴起。

先是江南童谣云:“东海鲤鱼飞上天”。至是南唐大臣,趁势附会,谓鲤李同音,东海系徐氏祖籍,李昪过养徐氏,乃得为帝,这便是童谣的应验。

又江西有杨花一株,变成李花,临川有李树生连理枝,相传为李昪还宗预兆。

江州陈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析居,每次吃饭必设大席,长幼依次而坐,一起就餐。又养犬百余只,也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当时称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

州县有司,采风问俗,报明孝子悌弟,不下百数;五代同居,共计七家,南唐烈祖皇帝李昪颁下制敕,旌表门闾,豁免赋税。

无非是粉饰承平,彰显新朝顺天应人罢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