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四合院之平凡纪实 > 第2章 进城了,不是,是进窝了。

第2章 进城了,不是,是进窝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四合院之平凡纪实!

49年年初,京城和平解放了,普天同庆啊那真是。也好,至少老爹这边接的席面也渐渐的平稳了,而7周岁的孟广文也正式的开始跟着老爹学刀工。

“媳妇儿啊,今天城里的老周又来了,说他们厂开始招工了,让我去试试,你说咋样。”

院子里,老爹一边护着满院乱跑的广武,一遍跟着杨柳商量着进城务工的事,因为当时师父病重的时候,交代过,有份稳定的收入比这样的不确定的强,而老爹孟兆林确实也去过县城试过,不过没有师承的他在县城混不开,只有小饭馆用他,这下,就卡在那,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所以还是灰溜溜的回来了。

“是北平轧钢厂那个老周嘛?要是的话,去试试也行,我跟你一块去,我跟刀儿也不错,万一要是成了,小文读书的事就解决了。将来小武念书好弄了。”

一边儿弄着温水准备给孟广武洗澡的老娘思考了一下就决定去了。

其实,这两年,家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老娘弄的,而老爹呢,咋说呢,越来越像孟广文后世认识那种东北人了。热情,大方,讲究,随和,不过该动手的时候绝对不跟你哔哔。

“行,你带点山货,等天黑了去找老周,问他什么时候走,到时候让小文在家看着小武,咱俩跟着去,要是成了,就在那找个房子,直接搬过去。”

得,还没等孟广文发挥呢,直接定了下来。

“爹,那个啥,要是成了话,遇到合适的,直接买三、四间房子,你钱够,我不想我们家这样租别人房子,说好听的叫租,说不好听的,叫寄人篱下。”

说到房子的事,孟广文突然就想起来了,49年的时候,京城的房子还是可以买卖的,一直到五几年,开始实行票据的时候才不让买卖,具体的哪年,就记不住了。毕竟就一普通人,上学的时候还不好好学,关键,后世的他是89年的啊,没经历过这些啊。能记住这些就不错了。

“嗯,小文说的对,要是进厂了,就买个房子,毕竟以后一辈子的事儿。”

老爹听到小文这么说,也就确定下来了。走到一边的石凳上坐了下,掏出烟袋锅,点着,用力的裹了两口,随后,就静静的看着这个不大,却能让他遮风避雨、娶妻生子、安稳下来的家。

看着自己老爹这个样,说实话,孟广文也不好受,他知道自己老爹的事儿,于是,走了过去,拍了拍自己老爹的肩膀,缓缓的说道:

“都过去了,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嗯,嗯?小兔崽子,跟谁俩没大没小的呢,滚蛋,去,三靠臂各100次,练不完我抽你我。”

孟兆林也反应过来了,也知道都成家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于是,笑骂着让小文去练功。

就这样,第三天跟着北平轧钢厂周采购进城的孟兆林、杨柳夫妇走了一个星期,为了让孩子上学,夫妻俩也算尽心了,因为当时候还没有完整的体系,还是属于军管下,两口子一会去厂子开证明,一会回村里开证明。

那叫40多公里的路啊,光去,就得6个多小时,回来又得6个多小时,不过还好,去京城的时候,因为有去赶集的、买卖东西,坐着驴车顺路,还能捎带脚的带点家当。

“爹、娘,你俩都回来了啊,咋样,吃了么?”

夏天晚上黑的都晚,可是就算晚7点多也就全黑了,而孟广文看着外面黑天都好一会儿才推门进来的两口子略带心疼的问道。

“我俩吃了,搁老族长那吃的,都完事了,后天一早老马爷赶车进城,咱们家一起走,也没啥要拿的了,剩下家具啥的都是你大太爷家的,剩下得也给人家吧。咱们就拿着衣服就行。”

老爹算松了口气,如释重负的说道。

“是啊,这回我跟你爹都进轧钢厂食堂了,一个月八十多万呢,对了,我党新发行的钱,差不多就是20大洋,不过以后大洋法币啥的,都不让用了。”

老娘也松了一口气,要知道,前几年,一担米才1一个大洋,现在,20大洋,啥都够用了。

(说句实话,别当真哈,就是这个比例不对,我国从48年12月份开始统一造币,但是当时造币分好多,比如东北,西北,新疆等,面值也不同,从1元到100元,一直到49年1月,中央银行搬进北京,才确定规格和面值,才逐渐的发展到全国,就是1w等于第二版的1块的那种,但是当时各地造币厂印有的面值的都是回收兑换的,有1:1000,有1:2000回收的,一直到53年,全国才统一用万元币,只使用到55年。还有,大洋的比例也不对,按现在的价值,民国初年鲁迅当老师一个月300大洋,工人5-10个大洋这么算的话,80万应该等于40个不到的大洋,可是40个大洋,2个工人,还是2个食堂师傅,是不是太多了,80万不多,毕竟一个8级炊事员就35块5了不是么,再说那时候是私企,多给点,正常。oK,就这些。)

“对了,你爹那个混蛋竟然有私房钱,三间半房子啊,说买就买,也不说讲讲价啥的,啥人儿呀。”

越说越气的老娘一手拿着鸡毛掸子一手就要去抓孟兆林。

“老家板子,我告诉你,这也就是在外面,我给你个老爷们点面子,这回在家,赶紧给我老实交代,你还有存货没有,啊?”

“没有了,没有了,那些都是前些年留下来的,现在就都没了。”

老爹一面躲着向他抓来的手,一边无奈解释到。

其实老娘也不是因为私房钱的事,重要问题是不跟她商量直接定下来的事,因为毕竟当时房屋纠纷很混乱,她可没少听说谁谁谁的买了房子,然后屋主却不是卖家的事。

“媳妇儿,别急眼哈,我当时问清了屋主的事,而且还跟屋主去军管会登记去了,而且厂里也开证明了。”

其实两口子从认识一直到现在,也都快十年了,老爹也知道老娘在乎的是啥。

“真的,我都打听过了,那片房子,不算正房,厢房都得400w一间,咱这前院三间厢房还带个耳房,才1根小黄鱼,还要啥啊,听说是要跑路的富户在窑子里的相好的住处,这回都带着去南边,而且只要黄鱼,才卖的。并且,这是我最后的傍身钱了。唉。”

老爹说着说着,也叹了口气,这下,从家里带出来的只有随身带的祖传的老伙计了,当初,再苦再难也没动,不过也好,这下有了安家立命之所,为了妻儿,都值得。

“行啦,买就买了,这回也算成家立业了,都说三十而立嘛,你也快三十了,也算成家立业,哈哈哈。”

老娘这也是,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

“对了,小文,你学校也算找好了,等9月份开学你能入学,虽然你小了点,不过也够上最低入学标准了,等都搬过去,得闲了,让你爸带你去看看就行。然后小武就跟我们上班就行。”

“好的,娘。”

(其实那个时期上学的事特别混乱,最开始的4.2.2就是初小高小初中,到51年10月发文,6.3.3才确定,这里按6.3.3算,而且还得有点提前,要不后期剧情赶不上了。)

第三天天不亮,一家四口随着老马爷的驴车,直奔四九城而去。路上,闲着没事干的孟广文跟老爹在嘎巴嘴,唠着唠着,就有点下道了。

老爹一会儿说对门住着前一阵刚搬进来的小学老师,一会又说中院住着厂着里的一位钳工大师傅,还有一位坐地户的食堂师傅,没事就说他儿子傻。

孟广文听着听着就不对了,咋就这么熟悉呢?想不起来了,算了,想不起来就不想呗,耗子腰疼,多大点肾啊。

“对了,那个说着是三进的院子,可是我瞅这不像,你看哈,我们在前院,中间有中院,后面还有个后院,可是我们前面还有倒座房影壁什么的,才是大门,怎么算都应该是四进的。”

老爹这会儿也搁那瞎合计呢,不过一会儿就不想了,继续跟大儿子介绍的院子里的情况。

“对了,刚才说到哪了,啊,对,说中院正房住的那个食堂大师傅,对,就那个大师傅,没事就骂他那傻儿子,他那个傻儿子,没事就跟后院厂里的放映师傅的儿子干仗,对,对,对,后院还有个也说不准是钳工还是锻工的大师傅,那体格子,跟你爹差不了多少。”

卧槽?卧槽。卧槽。卧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