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天策之永徽迷局 > 第十七章 觐见太子

第十七章 觐见太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天策之永徽迷局!

太子李弘是个文弱的年轻人,因为长期体弱,面色较常人更为苍白一些。不过这些丝毫没有减损他的英俊,反而给他平添了几许出尘的味道。

帝后在东都,太子监国。

所以他比平日早起一个时辰,在书房审阅奏折。

大部分奏折,中书省已经有批注,他只需审阅一下即可。

只有极少部分需要送去东都的,才需要太子加盖印章。然后八百里急报送于武后批阅。

这是帝后的度假时光,不过对太子来说就完全不是那么个事了。

戴萧二人到的时候,右庶子张文权正在和李弘商议。

李弘招手让二人进来,“张公,这二位你也熟,都是孤的左右手,正好一起商量一下。”

“我与张公正在谈关中旱灾的事,两位有何建议。”

戴至德前几日就接到以前同僚的信,关中军营的粮草已经断顿,士兵只能树皮草根果腹,气的他拍桌子。

虽然他现在是东宫詹事,是个文职。想当年可是千牛卫,即使升职后,轮值时是和手下同吃同住。对兵士的感情很不寻常

今日太子问起,正好一并提了。

张文权频频点头,”情况很恶劣,再拖下去,恐起流民。但周遭府州的粮草也就堪堪够用,难以挪出来接济灾民。”

“从国库里先拨出去赈灾。”

“这个是否还是先请示下帝后比较好?毕竟事关国库,有两位的谕旨比较好。省得言官事后参殿下一本。”

“如果按流程走,即使快马来回也需要月旬。灾民可等不及啊,得死多少人!孤这里修书一封送去东都,陛下母后应该都会支持。事急从权,再说我有监国之责,就这么办吧。还请张公督办此事。旁人,孤不放心啊。”

李弘刷刷刷写了一道手谕,盖了印,递给张文权。

张文权想了想,咽下了口中的话,拱手,“必不负殿下所托。那臣就去准备了。”

萧德昭起身,叉手,朗声道,“殿下果真是仁心宅厚,爱民如子,乃大唐之幸,社稷之福啊!”

李弘微笑的看着两人,“两位此时前来又是为何事?”

两人对视一眼。

董至德开口,“还请殿下鉴赏一幅画。”

“噢?谁人的?”

董至德把《三顾茅庐图》展开在书案上,三人围拢。

“楼台人物,旷绝古今,杂画巧瞻,变化万殊!”李弘仔仔细细的端详了一柱香时间,拍案叫绝。

“此画怕不是董伯仁的吧?“”抬头看向二人。

“殿下果然慧眼识珠,一瞧就认出是董的手迹。”

“哈哈,非也,非也。孤数次随帝后游历东都。对光发寺的壁画很是喜爱,常去观摩。然后得知,就是董伯仁所作,其楼生人物,旷绝古今。”

“此”图中的孔明羽扇纶巾,依塌凝思。篱外刘关张三骑行进。世人皆谓展子虔的马是一绝,孤以为董也毫不逊色。妙!”

李弘颇有些兴奋,“此画从哪里来的?可否请其割爱?”

董萧二人对视一眼,这萧家果然是投其所好,有能人指点。

“禀殿下,此画是兰陵萧氏送来的。”

萧德昭把其中的情由又说了一遍。

李弘,让小黄们重新上了茶,三人落座。

“兰陵萧氏,是宋国公的那一支吧。”

“是,殿下。

“萧氏啊,他们南迁,颇有些隐世的意味。宋国公后,朝里也没有三品以上的萧氏子弟了吧。”

“是,仅有宋国公之兄在河西镇守。萧氏南迁后,子弟都读书经商,少有往朝堂发展的。故此次想捐个市舶使,在福建广东行船海运方便些。”

“哦,如此,也不是什么大事,昭德去打个招呼,说是我的意思便罢了。”

“殿下,这萧氏也是那位废萧淑妃的母家。”

“无碍,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再说当年陛下也没迁怒宋国公,更不要说萧氏了。”

董至德心说,那是陛下的意思么,那是武后的意思。现在也要看武后的态度!

“臣担心天后会不会有旁的想法?”

李弘又欣赏起三顾茅庐图,摆摆手,毫不在意的说,“母后胸怀广阔,岂是那等计较之人。对了,《游春图》呢?难得有二人的真迹凑一起,咱们也来品品展子虔的。”

萧德昭,急忙把游春图也展在案上。

李弘转头去看这副青绿山水,目光炯炯,似乎孩子得到了玩具,已经没空搭理两个下属了。

这副山水比方才那副要大许多,画的是人们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去山水旁踏青游玩。远山,曲径,平湖,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或泛舟湖上,流连忘返。近处依山俯水的一条斜径,一妇人立于竹篱前。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秒啊,果然展子虔擅山水。”

“不过还是董更善楼阁,两位过来看。”李弘兴致浓厚的叫董萧二人起来鉴赏。

“对,把王及善叫来,他对董展颇有精研。”李弘挥手叫小黄门去召人。

王及善,算是成安城里官二代的异类。

他爹追随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战死在辽东。那时王及善只有十四岁。太宗痛失爱将,直接让王及善承袭了他爹的刑国公,给了个闲职。

王及善喜读书,不爱那些二代斗鸡遛鸟的玩意,成了个板板正正的读书人。其人也长得板板正正,平时颇为严肃。他对那些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对晋以来的书画更是很有研究。

李弘对书画也颇为痴迷,因而王及善被招揽入东宫,占了个左司职郎。这是个类似御史的言官职位,颇为适合板正的王及善。

左司职郎平时也没什么事,李弘时常召他来赏赏书画。颇为清闲。

王及善来到书房,向三位行礼。

李弘自不必说,戴至德是东宫的大总管,萧德昭是杂务大总管,都是实权人物。

王及善有些奇怪,这三人一起叫他来作甚,平日,都是李弘闲暇时才会叫他来。

”来来,及善,你来看看这两幅,董展可是难得聚首。“李弘招招手,显然心情不错。

王及善紧走几步,来到案前。仔细观看。

这一看,不由吸了一口气。真真是董展真迹。

难得,难得!

兴起,也顾不上说话,俯身细细察看。

李弘颇为得意,这王及善擅山水,与品画一道也颇有建树。这种错愕激动紧张糅杂在一起的表情,实难一见。

命小黄门撤下茶水,换上今年的新贡茶。

李弘招呼戴萧两人落座品茶,也不理那个已经浑然忘我的王及善。

”他激动了便会如此,咱们来品茶,他总需看够了才醒。痴人。“

戴萧二人也不禁莞尔,以前竟不知这位古板的同僚是这么个样子。

”母后如肯割爱,那就极好。不然孤也可借来鉴赏。“李弘已经在觊觎那副《游春图》了。

戴之德行武出身,实在是无法理解。

本是奔着笼络萧家去的,却发现太子对两幅画更上心。他都没开口为太子权衡利弊,这事已经轻易的成了。

左右结果是一样的,就如此吧。

今年的贡茶尝着不错,他又抿了几口。

不过心里总有点惴惴,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因为太子监国,他的事也多了不少,许是累了。

今日早些下衙,回去好好睡一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