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知了日月 > 第4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16)打草帘子

第4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16)打草帘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知了日月!

16.打草帘子

北陆学院,亚洲最大的军校。有山有水,有原有林,人装众多,体系庞大,制度配套,机制成熟。就像一个星系群团,作为宇宙的基本单元,既完整独立,又融合于宇宙之中互相关联,自转并公转着。

劭群在北陆学院,对外界知之甚少,且毫无联系。

这时,魏军胜在工程学院,城市的中心,有男生学员,有女生学员,自转并公转着。有无女生,区别不大,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童话故事,梦里的诗和远方。既然至则无可用,只能放之山下,不能放在心里。客观上讲,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主观上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时至今日,劭群也不知这所离他们并不远的工程学院,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大,到底什么样子。传说中的技术院校而已,当时劭群并不知道技术院校和指挥院校有什么区别,考到哪里就上哪里。命运是出卷人,努力是答卷人,人生是阅卷人。听闻工程学院也是在中山路上,劭群他们在中山路头。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鹏举此时应该正在高三苦读着,他的皮匠智囊团或许已经告知,继续坚持下去,来日报效祖国。或许应该已经穿上了红牌,奔跑于装甲学院之中。装甲学院是指挥院校,无论如何,训练是第一位的。即便校训倡导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但首先你应该是个兵,没有体能基础就没有兵。所以鹏举的日子,也并不轻松。该有的都会有,比如严格的训练管理。该无的自然无,比如女学员,或叫作女兵,时尚一些讲也就是女大学生。李鹏举的装甲学院,距离劭群的北陆学院也不远,都是在依山傍水的郊区,自然风光旖旎,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离省城很近,离城市很远,于他们而言,没有城市生活,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山中无岁月,世上已千年。大家普遍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不说安居乐业,也是各得其所,各在各的星空,各做各的星云,燃烧着,运转着。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模式一样,填空造句。

问答曰北陆,乃不知装甲,无论工程。

问答曰装甲,乃不知北陆,无论工程。

问答曰工程,乃不知北陆,无论装甲。

天冷了,快要下雪,树木就要落叶。菜地里的萝卜胡萝卜就要刨出来,放进地窖,储藏起来,跟兔子藏洞一样。白菜也要挖出来,放到空地晒一晒,然后码垛,再用草帘子遮盖起来。

码垛一词,劭群后来才知道。还是跟魏军胜相遇之后,无意中听军胜说出来的,专业术语,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人才。

码垛用的草帘子,都是学员们上山自打的。萝卜,白菜,胡萝卜,学员们种,学员们收,学员们藏。四时农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学院的西山,远看连绵不断,实则群山环绕,山外平原,原外又山。山上多柏树,全是历届学员种植。林间多茅草,林草丰茂,深可没人,打草帘子的极品。绝对也是打茅屋的极品,只要捆绑结实,任凭风吹雨打。不怕八月秋高风怒号,不会卷我屋上三重茅。

打草帘子通常都是星期天,一天的活,早干完早休息,部队的规矩。星期六上午要训练,雷打不动,下午时间太短。下派的任务,一个班一次打两个草帘子。全班分两组,领取麻绳,工兵锹等就便器材后,背上军用水壶就出发了。有的还背着挎包,挎包里还有吃食,花生米,鸡爪子,火腿肠等。有的还去别的学员队,找战友或老乡借来了镰刀,还有编织草帘子的木棍等简易自制器材。发明创造,多法并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打草帘子,大家是很喜欢的。登高远望,心情开阔。边干边聊,休闲快乐。不必像训练那样紧张,不必像日常那样慌张,无拘无束,倒也是一个乐的去处。

沟壑纵横,山林起伏,有时候还能看见草林间奔跑的兔子,有时候还能看见各种军用标识,景色不断变化,感官自然新鲜,秋高气爽,心里敞亮。

大家分组,一组用工兵锹,镰刀等,选择一些又高又直又粗的茅草,根处铲割。另一组在相对平坦的一个地方,麻绳一端固定树上拉直,一端系上木棍,边编织边拉紧。又厚又长又紧的草帘子,就这样编织出来。

打草帘子的地方也是战术训练的地方,后来他们上战术课,操作使用电台,都是背负式的,多波段变频率。教员们就讲过,在西南边境反击作战中,敌方的电台被我方干扰压制,通不了话。敌人就用明语求饶,说的是汉语,大概是中国老祖宗,求求你们,让我们通话吧。而且还有景象视频,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反倒令人放松。劭群他们也在练习中,也尝试变换频率,模仿敌人求饶,而后哈哈大笑。这种搞笑是不严肃也不允许的,必须遵守通规通纪,必须使用军语通联,教员时刻监听,被发现是要处理的。

打完的草帘子都放到炊事班后院,等白菜晒好了就统一遮盖。白菜在院外边晒着,各个学员队划定一块地方。

炊事班的院子里,还有很多大水缸,里面腌了很多小辣椒,缸顶上面还放着石头压着。为什么要放石头,劭群至今也不知道。这种小辣椒倒是很好吃,尤其是早上喝粥,忘不了,吃不够,多年以后,照样吃。

刨出来的萝卜和胡萝卜,都在菜地旁边的地窖里,地窖里有散土,沙质的,萝卜胡萝卜就埋在里面。这些菜,都是冬天做大烩菜用的。

大烩菜又叫大炖菜,曾经让劭群满眼含泪的菜。先用猪肉溜锅,然后一大锅萝卜、胡萝卜、白菜、宽粉、海带和鸡肉或者红烧肉一般,加水一起炖。劭群在老家没吃过这种菜,也吃不了猪肉,所以也很不习惯。刚开始,这些菜都咽不到嘴里,只能勉强吃点不多的海带或白菜叶,肉肯定是吃不了的,汤也不想喝,所以就经常吃不饱。经常吃不饱就饿,人一饿就可怜。人可怜了就想哭,所以劭群看见大烩菜就满眼含泪。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多年。后来慢慢就能吃了,喜欢吃宽粉,喜欢吃海带,喜欢吃大白菜,喜欢吃胡萝卜,喜欢看大火烧锅,火苗突突,锅里咕噜。

冬天,正西风落叶红军团,一锅大烩菜。

冬天,北风吹,大雪飞,拉练的路上,一锅大烩菜。

冬天,寒冷的夜晚,兵马古道,西风呼呼,灯火阑珊,一盆热水脚,一个扁二或者一个口杯,一锅大烩菜。

一锅大烩菜,走遍全世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