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52章 朝议

第52章 朝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咸鱼王爷!

大唐贞观十一年,十一月朔朝。

宰相们早早来到宫门前,躲在小屋子里取暖,闭目各不交谈,只是静静等待即将开始的朝会。

该议论的,昨晚已经议论完毕。

不过出兵漠北如此重要的事,不管是真的集思广益还是走个形式,一定要拿到超会上讨论一下,最好讨论的热烈一些,然后满朝文武一致同意出兵。

在等待时,李承乾悄然来到了宫门前,身边自动聚拢起东宫的属官,以及一大帮附从太子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四、五品的中级官吏。

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即使站队也是李承乾持晚辈礼拜见,大家都是开国和陛下一起打天下的老家伙,当初天策上将府里琢磨造反,一个都逃不了。

“殿下,臣听说魏王括地志已经开始编纂,东宫是不是也针锋相对编纂一部书籍,或者校正儒道典籍,天下纷乱数百载,典籍错有缺漏。”

“不必。”李承乾摇摇头,一脸正色道:

“就算魏王编纂成了括地志,孤还是太子,既然是太子就要做好太子该做的是,前几日营州上奏,高句丽有所异动,张俭请求增派兵马运输粮草,孤昨日和几位先生议论了一番,营州眼下确实有些空虚,如果高句丽和薛延陀合纵,河北道就危险了。”

“如今关东兵马粮草大半在洛阳,从洛阳转输兵马粮草最好走运河,但自从大业战乱以来,运河多有荒废。”

“身为太子就要做一些实务,朝廷有史馆、秘书省、弘文馆,何须东宫再立一馆?”

李承乾自信的笑着环视围拢在自己身边的属官,远远眺望李泰的目光充满胜利者特有的骄傲。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太子岂能张于深宫妇人之手,不出镇一方,如何知道稼穑之艰辛,生民之不易,如何能治理好天下?”

先前还只是和李泰分庭抗礼,如今却已然远超魏王的气势。

而在魏王这边,同样是人头攒动,几十人围拢在魏王身边。

“大王,括地志现在刚刚编纂好雍州部分。”

李泰笑呵呵道:“拿来孤看看。”

“是。”

李泰向来是笑口常开,但是别看他身材胖了点,威严还是有的,披上铠甲遮住白白净净的脸,妥妥一个猛将胚子。

展开卷册,李泰慢慢阅读,直到鼓声从城楼上传来。

上朝了。

朔望朝是一个月中最为正式的两个朝会,顾名思义,就是朔日朝会,以及望日朝会。

人来的最多,也很正式,当然在朔望朝上也不会处理实务,只会进行一些仪式性的合议。

李世民身着冠冕,在群臣来到之后才进了大殿,在群臣山呼舞蹈中端端正正坐下。

虽然老李脾气暴躁,不拘小节,不喜欢繁文缛节,但老李真要是摆出公事公办的气势,满朝文武谁都提心吊胆,生怕叫到自己的名字。

却扇之后,群臣各自归位。

“前几日灵州露布报捷,捷书朕当晚收到,露布昨日刚到兵部。兵部尚书——”李世民意气风发道,自己的儿子打了胜仗,他这个当父亲的脸上有光。

侯君集当即站了出来,毕恭毕敬的肃立大殿中央:“臣兵部尚书侯君集在。”

“军功验证的如何?”

前几日朝议过后,兵部立即派人到灵州,一刻不敢耽搁。

“计斩首三千四百六十一颗,战马八千六百九十三匹,牛羊无算,斩其主将大度设。”

按理说,这样的斩获完全没有必要拿到朝廷上议论,只是,这是与薛延陀开战以来第一次胜利,而且还有吴王牵扯其中,不能不重视起来。

兵部司勋司连夜派人调用沿途驿站最快的马匹,直抵灵州,送回长安的奏报,也是以最快的速度,不敢有丝毫懈怠。

“吴王增邑食实封至一千五百户,授左武卫大将军,转燕然道行军大总管。”李世民亲自解释,战后对漠北的建设,需要朝廷合力,和宰相们开个闭门会议,不能解决问题。

群臣们默默无言,等待着宰相们开口。

李靖先站了出来。

见到李靖首先出列,群臣顿时一怔,心底盘算李靖这个时候出来,究竟是拥护还是反对。

“陛下圣明。”

原来是拥护陛下的呀。

群臣继续等。

等呀等……等了许久,宰相们没有继续出列的。

群臣们又一次懂了,原来陛下早就和宰相们谈好了,宰相们默认陛下的决断。

于是,这条政令经过大唐朝廷全体表决——通过。

李世民满意的笑了。

这时,李承乾此时站了出来,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慢吞吞走到大殿中央,步伐虽然缓慢,但每走一步都气势十足。

毕竟这位太子前些年可是一直老老实实的学习,从来没有出过格,就算上朝也是看得多,说的少,满打满算主动站出来也不过十几次。

“高明欲奏何事?”

李世民是懵逼的,盘算最近东宫没有什么事情呀,有什么事何必在朝会上讲,坐着步辇来朕这里,又不用你多走一步路。

“臣此前看到营州都督张建上奏,言:高句丽迫近边境,修建长城,又有靺鞨数部背叛,归附高句丽。魏公,有此事吗?”

“回殿下,有此事。”

门下省主掌递送奏报,当然李世民看过的奏报,批复后也会送到东宫,让李承乾学习。

“张俭请求增派兵马,补充粮草,修筑巩固镇戍堡垒,并且安抚契丹、奚等部族,魏公,有此事吗?”

“此事也有,是第一封奏疏两日后送至长安。”魏征博闻强识,过目不忘。

群臣乃至李世民都狐疑起来,太子究竟要做什么,怎么突然扯到营州了?

在群臣的注视下,李承乾没有丝毫紧张,又唤出水部郎中沈越:“去岁,永济渠上奏河道淤积,自沧州到幽州数段不可通行大船,至于桑乾水一带,时常有船只淤塞,可有此事?”

水部当然是管水文的部门,运河虽然不由水部直接管辖,但水部多多少少管得到,运河的奏报也会给水部一份。

“回殿下,确实有此事,臣去岁十二月,今岁正月、九月、十月,农闲之际屡次上疏请求整修运河,皆不允。”

“殿下,此事臣可以解释。”民部尚书唐俭出列,奏道:“去岁征讨吐谷浑所耗费财货甚多,而整修运河疏通河道靡费甚巨,民部一时捉襟见肘,故而难以修葺,臣已经……”

“推诿!”李承乾毫不客气的当庭斥责,语气措辞之严厉,令满朝文武为之侧目,就连李世民也惊诧不已。

“民部有多少钱财,孤清楚。绝不是修一条运河就没有余财的地步。”

唐俭苦着脸狡辩:“可是……殿下,民部确实没钱呀。”

“没钱?”李承乾冷笑道:“阁下是户部尚书,孤没有整修宫室,陛下也没有营建宫室,即便是大明宫也已经停建,为何民部没钱了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