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33节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33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45章 045

这话谭振兴也不敢问, 私下偷偷和汪氏发牢骚,谁知汪氏听不懂!满脸迷茫又困惑地望着自己,眼珠转也不转, 他推她两下, 汪氏就眨眼, 像傻子似的发出声感叹, “啊?”

谭振兴:“......”

简直对牛弹琴, 谭振兴气得呼呼两声,再也懒得说了。

就汪氏目不识丁的性子, 就该待在惠明村别出来。

夫妻关系素来不冷不热,因着这次谭振兴怄了气, 好几天没搭理汪氏, 汪氏自知惹恼了他, 识趣地不往他跟前凑,清晨早起喂鸡,带娃, 出门洗衣服, 尽量不和他说话。

谭振兴:“......”夫纲不振啊。

越想越憋屈,想找谭盛礼好好抱怨汪氏的不是,但谭盛礼心情不太好, 去城郊祭拜陈山回来, 又将自己锁在房里半日, 其他人都惶惶不安各自找事做, 他哪儿敢进去烦他啊。

陈山的离世让谭盛礼难过了好几日, 不仅仅因为陈山不在了,还有陈山这辈子都没完成的遗憾......斯人已逝,再无人继承其遗志了......

他再次翻开陈山赠与的书,突然想写点什么,在陈山的信纸写道:平阳县有陈山者,家贫,与妻有子,夫妇爱之,节俭供其书,妻病后不舍治,妇死留其父子生,数年,子入试不知所踪,其为求子,变卖田地,入城寻子,积年无果,后不幸堕陷而亡,临死抱子最爱之书不肯舍,内有授友之信,书云,若子侥幸之生世,无语自此数年之遇,劝之善生,父母之爱子则如山如海,今将之爱记,若有日死,望有人达之,亦不负友人之嘱也。

陈山死前都尚且存着丝希望,他不在了,该有人延续他的希望。

没准多年后真能遇到陈山儿子呢?

将信叠好夹进书中,打开抽屉,和其他书放了一起,这才开门走了出去。

不知不觉,又是天黑了,院子里静悄悄的,旁边书房有亮着光,夜风起,光闪了闪,有细碎的声音传出。

“父亲没吃晚饭,要不要进去看看啊。”是谭振兴的声音,他捏着嗓子,声音很小,“要不我再哭两声?”

谭盛礼:“......”他推门进去,视线落在桌上散着的功课身上,问“今日的功课写完了?”

看到他,谭振兴瞬间直起脊背,声音铿锵有力,“写完了。”约莫受陈山影响,这两日的功课都和父母有关,这类文章写过好几篇了,谭振兴已经写出心得来了,故而早早就完成了,就是明算有点难,有两道题至今不会做,他偷偷看了谭振学怎么答的,不屑抄而已。

做人诚实为本,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父亲豁达明理,不会因他不会就苛责他,那他还抄什么抄?

谭盛礼先看谭振业的文章,谭振业心思细腻,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为人父母者翻到这篇文章,定会高度赞赏,圈出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谭盛礼又去看谭振学的,谭振学的文章理智稳重,论述不偏不倚,和他为人相同,最后是谭振兴的......

他就知道,无论以什么为题,经过谭振兴的思考就会变得不同,说他胡编乱造吧,他又能将其论述得头头是道,顺着他的思路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父亲,怎么样?”谭振兴凑上前,闪烁着那双圆溜溜的眼,无辜得很,谭盛礼反问道,“你说呢?”

谭振兴不好意思地笑了,这篇文章他给谭振学他们看过了,他们都说立意新颖,别出心裁,碰到慧眼独到的考官会赞不绝口的,谭振兴写时不觉得,被他们夸得真生出几分自信来,但怕谭盛礼骂他骄傲自满,不敢表现出来,因此谦虚道,“勉强凑活吧。”

到底还是被脸上的喜悦出卖了内心真实想法,谭盛礼中肯的点评了两句,但肯定了谭振兴出彩的地方,那就是用词谨慎,没有任何犯忌讳的地方。

这点谭振业还得跟他学。

头次听谭盛礼表扬自己,谭振兴惊讶得瞪大了眼,脸上尽是难以置信,“父亲,你点评的是我的文章吗?”怎么听着不像呢。

谭盛礼掀了掀眼皮,没应声,再去看谭生隐的文章,离家求学,关于父母亲人,谭生隐感触要比他们多,感情更为深刻,但年纪小读书少,许多地方用词不够精准,不过这不算大问题,等读的书多了,慢慢就好了。

讲完文章,谭盛礼又检查明算,朝廷推崇文书并重,那算经十书就必须读,谭盛礼顺着讲,讲完不懂的再讲,每日下来,花在明算的时间是最久的。

因着草木疯长,山里大树茂盛,砍柴困难许多,谭振兴他们上午不出城砍柴了,谭盛礼要他们誊抄自己默的古籍,随着朝廷旨意下来,有关明算类的书籍遭人哄抢一空,价格贵得离谱,但读书人仍然趋之若鹜,书籍短缺,书铺老板给高价请人抄书。

众多抄书人里,老板对谭盛礼印象最深,永远穿着身素净质朴的衣衫,但身长玉立,气质儒雅,举手投足带着贵气,任谁都不敢蔑视他去。

此时,看谭盛礼提着书篮进门,书铺老板迎了上去,说了书铺境况,问他要不要拿些书回去抄,谭家共有几个读书人,笔墨纸砚贵,他看得出谭家并不宽裕,是以,他以为谭盛礼会答应。

谁知,谭盛礼拒绝,老板略微诧异,只见谭盛礼拿了本书出来,问他能不能放到书铺卖。

这是谭盛礼他们这半个月以来抄的,朝廷重视明算,算经类的书必不可少,谭盛礼希望卖给需要的读书人。

这本书老板从来没听过,翻了两页,内容晦涩难懂,“会有人买吗?”

要不是相信谭盛礼的为人,老板会以为谭盛礼仗着算经类的书抢手想发笔横财呢,书铺开门做生意,靠的是读书人,而读书人最讲究名声,如果从他这买的书没用,少不得会背地骂他,口口相传,书铺的名声就毁了。

“有没有人买我也不知,朝廷推崇生文数并重,多读些明算类的书籍没坏处,若没人买就算了。”民间流传的算经十书统共不过四五本,如果想爬得越高,这类书必须读,回郡城谭盛礼就做好打算了,如果能帮助到更多人,不失为好法子。

明算有多难书铺老板并不知,冲着谭盛礼这份助人之心,他没有拒绝的道理,问道,“你想卖什么价?”

除去笔墨纸砚的消耗,谭盛礼每本往上添了30文,一本书抄六天,每天5文钱,如果砍柴,挣的也就这个数,因着放在书铺卖,老板还要盈利,谭盛礼报了自己要的价格,问老板定价多少。

两人打过好几次交道,书铺老板知道谭盛礼饱读诗书品行高洁,沉思道,“书是你们放我这卖的,我要价10文即可。”他不是眼皮子浅的,这书真对科举有用,来买的人肯定多,薄利多销,他不吃亏,只是他好奇件事,“我做书铺生意多年,从未见过此书,物以稀为贵,想来这本价值不菲,谭老爷何不自己留着?”

他日科举也能占到些优势,如今拿出来,其他读书人看书受益,他们的优势就没了。要不为何有人愿以重金购古书古籍?不就是他有别人没有而显得弥足珍贵吗?

“若无人欣赏,我自留着,若有人需要,那便让更多人看到吧。”他喜欢读书,什么类的书都有涉及,于他而言,书的价值在于欣赏需要他的人。

书铺老板拱手,“谭老爷的慷慨令人佩服,这书如果卖得好,你不怕我请人抄断了你们挣钱的路子?”

“真要那样,说明有很多人看到了它的价值,是好事。”谭盛礼捡出书篮子里的书,共有12本,书铺老板要给他钱,谭盛礼不肯收,“过些天我来看看,到时候再给不迟。”

知道他为人光明磊落不想占自己便宜,老板没有坚持,让他四日后来。

书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定价不足两百文,最最便宜的书,进进出出的读书人翻两页就放下了,两天竟没人买,期间有人问价,问完就放下看其他的书去了,再不提买的事,读书人习惯买本书至少要四五百文,不到两百文钱的书在他们眼里是没用的,要不然不会才卖那个价格。

想到谭盛礼温文有礼的样子,书铺老板不想他失望,自作主张提高了价格,两百文的书,他涨到了九百文,不到半刻钟就全被人抢走了。

落后几步涌来的人纷纷问此书什么时候再卖,望着读书人求学若渴的脸庞,书铺老板生出无边感慨。

书通过这样的方法卖出去是谭盛礼没想到的,书铺老板把多得的钱全给谭盛礼,“谭老爷,你侠义心肠,是他们疑心重不识货,哎......”

一百多文没人要,九百文人人抢,书铺老板不知说什么得好。

谭盛礼也感慨了句,将多得的钱和老板平分了,没有老板,书也卖不出去。

经过这件事,书铺老板愈发敬重谭盛礼,此人品德高尚,非普通人能有,他日定能高中,能和他打交道不失为一件幸事。

除去《周髀算经》,谭盛礼还默了本和算经有关的古书,不过这次他没有拿去书铺卖,算经类的书不同于其他类的书籍,光懂字面意思不行,还得精通,这时候把书放出去,纵使有人买,不见得有时间学,而且如果每本书都看不懂,会消磨读书人的信心,长此以往不是好事。

☆、第46章 046

这日, 谭佩玉买菜回来说临街的秀才不堪重负,窝在家研究算数,废寝忘食, 日夜不寐, 家里人感觉不对劲, 推开门进屋, 人抱着往年做过的明算试题呜呜呜大哭, 谁喊都不理,请大夫把脉, 说是成傻儿了。@无限好文:尽在

说这话时担忧地看着谭振兴,在她眼里, 弟弟们功课太过繁重了, 刘明章那会都没那么多功课, 前段时间他们还有空闲抄书,这几天连抄书的功夫都没了,整天待在书房门都不出, 她道, “累了就歇歇,别逼太紧了。”

明明是关心,落在谭振兴眼里总觉得在看不起他, 撇着嘴, 不高兴道, “长姐, 你看着我作甚, 难道担心我哪天成傻子不成?”

他虽然爱哭,但哭能哭成傻子吗?无知。

谭佩玉哭笑不得,她之所以看着谭振兴是想问他背上的伤,不过听他说话中气十足,应该是没事了。

“长姐怕你累着了,你没出门,不知外边的情形。”

谭佩玉不是乱说的,情况越演越烈,尤其打定主意明年参加乡试在家读书的秀才们,突然仿佛没了主心骨,找不着学习的门道,渐渐变得倦怠消沉,大街小巷,读书人个个心不在焉,萎靡不振,学习氛围空前低迷,学政大人担心长此以往读书人凋零,学风消弭,亲自在书院设明算课,重点针对明年参加乡试的秀才。

为此,各府县的秀才几乎都涌来了郡城,读书人汇聚,街上热闹非常,各客栈酒馆坐满了人。

据说刘明章全家也来了。

消息是赵铁生来说的。

“刘明章进城听课,全家老小都跟着来了。”赵铁生知道谭盛礼不想听刘家无关紧要的事,他是想提个醒,让谭振兴他们有准备,别哪天在街上碰到又起了冲突。

刘明章新娶的媳妇不是省油的灯,担心刘明章在城里寻花问柳,以照顾刘明章起居为由要跟着,刘明章老娘心里不乐意,认定儿媳妇是进城享福的,在家闹死闹活,刘明章无法,只得把她也带上,加上他两个弟弟要参加院试,让他们也同道以便自己没事给他们补补功课,哪晓得有他休妻的例子在前,两个弟妹不放心,胡搅蛮缠的也要来。

商量来商量去,到最后老老少少一个没落下。

听到刘家,谭振兴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看谭盛礼望来,更是异常老实,谭盛礼的视线在他身上顿了下,随即落在旁边的谭振业身上,后者垂眸,保证道,“父亲放心,儿子再不会乱来。”

谭振兴歪了歪嘴,没有说话,心里骂谭振业脑子转不过弯,不打架还有其他方式啊,他想好了,如果碰到刘家人,他要骂得他们后悔做人!

“我看几位公子比以前成熟了,不会再犯错了。”赵铁生道,“刘家人心胸狭隘,眼界低,不足与他们为伍。”以谭盛礼的才学,谭家注定要踏入官场的,而刘家,论眼界学识都远远不够。

谭盛礼没有作声,了解他不道人长短的性格,赵铁生又说起其他,“听说你们都过了府试,咱们村的人乐坏了,知道我要来,托我给你们捎了不少东西。”

有鸡蛋,鸭蛋,活鸡活鸭,还有半只野猪肉,都是补身体的,幸好天不热,否则路上就坏了。

谭盛礼过意不去,“我不曾为村里做过什么,他们这般,我受之有愧。”

“你别谦虚,教他们认草药,卖田地时认真询问人品,哪件不是为村民们好?”

村里小吵小闹不断,但大的人情世故上,人们还是拎得清的,谭盛礼爬得越高对惠明村就越好,有谭盛礼庇佑,往后谁都不敢轻易欺负他们。

村里能出个官,是全村的福气。

谭盛礼问了几句村里的情况,赵铁生捡有趣的说,说着说着又回到院试,赵铁生拿出叠文章和诗文要谭盛礼看,这次院试不考明算,将来就说不好了,赵铁生会简单的算账,却不精通,如果以后院试添了明算,他恐怕更难考上。

他把希望都放在这次院试上了。

文章和诗不少,谭盛礼快速翻完,实话道,“搁往年没问题,今年情形特殊,不好说。”

赵铁生明白他的意思,学政大人开课,虽说只教明年参加乡试的秀才,但秀才有家人亲戚朋友,他们如果拿着文章去请教学政大人,学政大人肯定会指点几句的。

但他想得开,谭盛礼的学问不见得比学政大人差,名师出高徒,他不是没有胜算的,他笑着道,“好在有你,我心里踏实不少。”

几个月不见,赵铁生开朗许多,谭盛礼点头,问他,“赵兄过了院试会接着考吗?”

这个问题赵铁生想过无数回了,坚定道,“秀才身份就够了,再往上我自己没这个信心,况且我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从前,努力也比不过年轻人。”赵铁生想得明白,考个秀才,去镇上私塾教书,挣的钱够全家老小花就行。

谭盛礼没有劝他,“成,我给你拟个计划,照着计划来吧。”

他教谭振兴他们是循序渐进,不局限于院试乡试,而赵铁生的目标是院试,谭盛礼不教他其他,让他重新背书,务必背得滚瓜烂熟,再就是写杂文和诗,谭盛礼给了他许多题目,要他每天写。

清晨天不亮就起床,要到半夜才能完成谭盛礼布置的量,让赵铁生有种恍惚回到私塾读书的时候。

两天下来,赵铁生感叹,“功课累人啊。”

赵铁生和谭振学睡,为了互不影响,赵铁生在屋里自己读书学习,谭振兴趴在窗户边,伸长脖子看了眼,撇嘴,“赵叔,这还累人?你看看我们的好不?”

光是那策论和明算都能把人逼疯,赵铁生的不过背书写诗和杂文,换了他,半个时辰就完事。

“你们年轻,我不同,我老了啊。”

他在家写诗没有特定的题目,多是有感而发,如今不同,谭盛礼给了明确的题,还限定了时间,他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尤其昨天谭盛礼给的题目他还弄错了,闹了个笑话,他问谭振兴,“你们平时写诗难吗?”

谭振兴点头,刚开始给明确的事物,比如梅兰竹菊为题作诗,慢慢的题隐藏在诗里,要他们自己找,而现在,除了隐藏的题,还有用谭盛礼特定的几个字,难,太难了,想到昨天赵铁生写的诗和题南辕北辙,谭振兴安慰他,“赵叔,慢慢来吧,你别觉得丢脸,我们不会笑你的。”

赵铁生羞赧地低头,突然问,“你找我何事?”

谭振兴瞅了眼上房,谭盛礼不爱和他们凑堆,都是待在自己屋忙自己的事,见上房没动静,他小声道,“赵叔,和我说说刘家的事呗。”

他长姐容貌不差,性格温婉,凭什么刘明章说休就休啊,还害得谭振业坐监,要不出口恶气,他早晚会被憋死。

赵铁生:“......”

“不怕你父亲揍人?”

谭振兴缩了缩脖子,“你小声点说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