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衣手遮天 > 衣手遮天 第27节

衣手遮天 第27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衣手遮天!

柴祐琛在一旁远远的看着,微微的勾了勾了嘴角。

有了谢景衣露的这一手,剩下的小娘子,没有一个再拿笔画画了,倒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宋光瑶,跳了一支好舞,获得了一番夸赞。

一直到宴会结束,都没有再瞧见刘莹莹姐妹,便是那个王小郎一家子,也早早的就不在这里了。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天气已经暖和了起来,整个杭州城里的桃花,仿佛在一夜之间都开了似的,红的粉的白的,远远望去,像是一座座的胭脂山,清风徐来,花瓣片片掉落,洒在地面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绒毯。

谢景衣这些日子,有数不完的宴会,今日踏青,明日游湖,像是一年里的好日子,都挤在一块儿似的,整个人都圆润了一圈,让她一照镜子,便有些烦闷起来。

除了去宴会的日子,谢景衣都是在家中调色。

正阳街的天布坊,已经悄无声息的上了新色新花色的丝绸,引来了许多流言蜚语,但一听闻那铺子的东家,乃是齐国公的柴二公子,贼头贼脑眼红的人,便顿时少了许多。

杭州城里,最近也没有什么旁的话题,说得最多的,还是刘清清一个貌美如花的贵女,要嫁给王知县的小儿子的事情。说是亲事定在了今年九月里。

让谢景衣惊讶的是,刘莹莹这些天,再也没有出现过在她面前,好似她塞纸条儿那件事,从未发生过一般。

……

谢景衣骑在小毛驴上,在富阳县城里四处闲逛着,大堂哥同富阳书院一位夫子的女儿说了亲事,托他们在杭州置办了些新鲜的聘礼,翟氏身子渐渐重了,便着了谢景泽领着她一道儿给送了过来。

“老丈,这哨子怎么卖?”谢景衣从小毛驴上跳了下来,飞快的用富阳话说着。

那人穿着干干净净的,只是身上打了好些不同颜色的补丁,一张脸又黄又黑,手上长满了老茧,在他的身旁放着一根枯木拐杖。

老丈微微的缩了缩自己的腿,“小娃娃,给一文钱便是。是我自己个做的,你看看喜欢哪一个。”

谢景衣随手拿了一个,放在嘴里轻轻的吹了一下,立马发出了清脆的嘟嘟声。

“我要五个。老丈,如今正是农忙的时候,怎地来城里卖哨子了。”

老人家高兴的接过了五文钱,指了指自己的腿,“不行咯,我年轻的时候,种田也是一把好手,但后来服兵役做了丘八,伤到了腿。年纪越大,就越不中用了,只能卖点小东西,贴补贴补,不然啊,下一季家中买苗的钱都没有了。”

“买苗的钱?不是可以管朝廷借么?”

老丈一听,着急的拽了拽谢景衣的衣袖,可他的手上都是茧子,一不小心,就把谢景衣身上的丝绸挂了好几根纱。

老丈的眼睛迅速的红了,“这位小娘子,都是我的错,这这这衣衫,我也赔不起啊……我我我,我把这些哨子都给你好不好,我就只有这些了,我做了三日,放才做好的。”

谢景衣心头微酸,摆了摆手,“老丈你说的哪里话,我这衣衫原本就烂了,同你没有啥关系。”

她说着,压低了声音,“怎么朝廷不肯借么?我听说富阳新来的知县,是个能吏。”

老丈有些迟疑,但又怕不回答,谢景衣要他赔衣衫,用几乎只有二人听得到的声音说道,“肯借,肯借,怎么不肯借?不想借,也要借。”

谢景衣一愣,心中一声叹息,虽然她早知道这新法有大问题。

可亲眼所见,总比从折子里看来的那些引经据典的论战,要震撼许多。

“为何不想借?若是有了好苗,种好了地,日子不就好起来了么?”

老丈的眼神黯淡了许多,“借了不也是要还的么?我们种地的,就是看天吃饭的,若是年成不好,拿什么还?这欠的可不是东家老爷的钱,欠的可是官老爷的钱……唉……”

“我能借上钱,靠的是我家大舅哥作保。因为这事,他婆娘同他吵得不可开交的,我瘸了腿,又只有一个儿子,老婆子都下了地,恨不得日日守着那些青苗,万一……万一还不上,那我家老婆子,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娘舅哟。”

老丈说着,摆了摆手,“嗨,我同小娘子你一个奶娃娃说这些作甚。小娘子,你心地好,官老爷也心地好,还借我们钱。都是老头子没有用,胆子小,怕呀!”

谢景衣点了点头,给了老丈一个安慰的眼神,“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瞧着今年,一定会风调雨顺的!”

老丈勉强笑了笑,“若是如此,便好了。”

谢景衣收了哨子,在嘴中吹了吹,哨音还同之前一样清脆,可是她总觉得,好似并没有一开始那般欢快了。

“三娘子,咱们还逛吗?”青萍好奇的问道。

谢景衣摇了摇头,“走吧,我看时辰也不早了,咱们还是回去青山村吧,免得天黑了,哥哥同大伯娘担心。”

青萍应了声,牵起了小毛驴,“三娘子若是相逛,等后日咱们回去,路过这富阳县城,还能再逛的。”

第51章 大伯娘的愤怒

春日的村庄,可比冬天要有生气多了。

一望无际的农田里,都是嫩绿嫩绿的青苗,一到这个时候,村里的小娘小伙儿们,便紧张起来了。

农家人娶妻嫁汉,讲究的就是一个手脚麻利活计好,往那田垄上一站,随便一瞅,便知道哪家人好了。

那青苗整齐直溜儿的,不说心灵手巧,那也是勤快的;那东倒西歪的,不用看,要不心太野,要不就是笨手笨脚,日后养不了家的;至于那到现在还在紧赶慢赶插秧的,那肯定是能躺着绝对不站着,恨不得娶个佣人回家,农活是你的,娃是你的,连饭都要你煮的懒汉!绝对不能嫁的。

谢景衣骑着小毛驴进了村,隔得远远的就瞧见大伯娘许氏在田边走来行去的,手中还提着一罐子汤水。虽然家中已经算得上富裕,也顾了长工,但他们一家子,还是习惯亲自劳作,用谢大伯的话说,不种地的还叫什么农民?

“伯娘,天都快黑了,咋还不家去?”

大伯娘闻声扭头,见到谢景衣,神秘兮兮的笑了笑,努了努嘴,谢景衣顺着她的视线看去,只见不远处的田地里,有一个穿着青色粗布短打的小郎君,他在田间一个个的瞅着,在补苗。

这苗也不是个个都能存活,有些栽种的时候,就伤了根,日头一晒,便死了,是以得及时补上新苗。

谢景衣古怪的看了大伯娘一眼,就算我大伯憨了些,这一只红杏出墙来,还喊他亲侄女瞅,是不是不厚道?

大伯娘倒是没有注意,对跳下小驴的谢景衣说道,“你在城里,见的人多,帮大伯娘瞧瞧,那后生怎么样?家中虽然不及我家富裕,但据我观察,是个手脚轻快的,也曾读过书,识过字。最关键的是,他家阿娘是个性子软的,好相处。”

“小花年纪是不是太小了?”

谢小花只比谢景衣大上几日,是以她很少叫她阿姐。

大伯娘嘿嘿一笑,“这四里八乡的后生,我都瞅过了,他还挺合适的。你大伯原本想托你阿爹帮小花在城里找一个,可我们到底是乡下人,我怕小花受委屈。在我眼皮子底下就好,受了委屈,抬个脚就回了娘家。”

“你不晓得,这好的后生啊,若不先抢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谢景衣闻言笑了笑,大伯娘虽然问她意见,但其实心中早就有了定论了。

“大伯娘你火眼金睛,一个村知根知底的,自然是最好。”

大伯娘更加高兴起来,“你也这么觉得,对吧。哎呀,光顾着跟你说这个,咱们快些回去,该用晚食了。”

谢景衣点了点头,同大伯娘并排走着,装作无意的问道,“伯娘啊,最近村里的人可问朝廷借了钱买苗啊!咱家有钱,给了几户作保?”

“啊,村里说五户一保……哎呀,老头子咋回事,你咋让柴衙内坐门槛上,把人家的衣裳都弄脏了,给搬个凳子啊!”大伯娘说着,直冲了过去,瞪了谢大伯一眼。

谢大伯敲了敲鞋底,“去去去,都是老爷们,怕什么脏。那头不是有椅子么?我们说得正带劲呢!”

谢景衣无语的走到了谢景泽身边,询问的看向了柴祐琛,什么叫做阴魂不散,这就是啊!

上一次大伯一家子瑟瑟发抖的拘谨模样,还历历在目,今儿个都一起坐门槛上说得唾沫横飞了。

然而柴祐琛并未给她一个眼神。

只是看着谢大伯问道,“大伯给了几户作保?”

谢景衣一听这问题,立马竖起了耳朵。

“县老爷叫了村长去,说了五户起保。我原本寻够了五户,但村里有几家找不到保人的,村长没有办法,就给我们分了。”

大伯娘一听,着急起来,“怎么没有听你说起,把谁分给我们家了,莫不是老孙家吧?”

谢大伯叹了口气,“可不是老孙家!”

大伯娘将手中的罐子一放,袖子一撸,咬牙切齿的说道,“那可真是我亲爹,给我分了这么一户泼皮无赖。老孙家欠了一屁股外债,人都寻着他要剁手呢,如今冲着官府借了钱,就是这苗丰收了,他能余下钱来?早就被那些收债的要走了。”

“再说了,我刚从地里回来,他们家田里稀稀拉拉的,刚刚我还呸了好几声,糟蹋东西的玩意儿!这一回来,敢情糟蹋的是我家的苗儿,塌的是我家的房子呀!”

谢大伯被她说了一通,觉得有些没有面子,咳了咳说道,“左右钱不多,其他几家原都不穷,肯定还得上。这老孙家,实在不行,我们先给他垫了,日后总归要还的。”

大伯娘这下子彻底的怒了,“给他还?他是喊你爹,还是喊我娘啦?我给他还,老大要娶城里的姑娘,排面需要吧?老二媳妇怀上了,总不能苦了我大孙子吧?老三要读书,老四要出嫁……我给他还,他喊我祖奶奶我都不给他还!”

“明儿个我便拿了牛鞭,去守着那懒蛋,他若是不好好种地还钱,看我不抽花他!”

不说谢景衣,在场所有的人,都被许氏的王八之气给震住了。

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平日里都性子温和,也十分大方,每次他们回来,都杀鸡宰羊,十分热情。两个儿子念书,也都很舍得,这还是她头一次瞧见许氏发火。

许氏怒了一通,见大家都不说话了,脸色微微缓和了几分,“大伯娘太生气了,可吓着三囡了?这实在是让人恼火,我家本就有钱买苗,莫名其妙的非逼着我们去借钱,白白要出三分利。这也就算了,现在还给那不相干的人作保是怎么回事?”

“我们村里,还算富裕。但是那老孙家,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几年前,他就来借过钱,你大伯心地好,借给了他,结果呢?全都败光了,到现在都没有还。他根本就无心种地,左右想着,到了冬日里,村里一家讨一口饭,饿不死的。”

“最近两年,村里已经没有人愿意同他往来。现在好了,左右钱有人还,他还不拼命造?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有那钱,买牛犊子不好?不是我说,那烂到根子里的人,只会越来越烂,不会好的!”

第52章 迷茫

“富阳县令说所有人必须都问官府借钱,要利三分?”柴祐琛皱了皱眉头,问道。

谢大伯点了点头,“里正是这样说的。你别听老婆子的,官府也是一片好心。也有很多勤快的穷人,因为家中遭变故,没有钱买青苗。借了这钱,就能够缓过来了。总比去问那些地痞无赖借的好。”

大伯娘一听,更加来气了,“你也说了,是勤快的,突遭变故的……这样的人,别说官府借给他了,便是来寻我,我也眉头不皱一下的,可是老孙家的算怎么回事?”

眼瞅着两人要杠起来,柴祐琛淡淡的插嘴道,“可据我所知,朝廷并未强制百姓去借钱,利息也是两分,不是三分。”

谢大伯一愣,有些结巴了起来,他手在半空中比划了几下,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垂了下去,只有些沮丧的说道,“要是二弟还在富阳就好了。他肯定不会这样。”

气氛一下子凝固了起来。

谢景衣在心中叹了口气,她的震惊,比起柴祐琛来,一点儿都不少。

官家十分的信任王公,几乎样样遵从,这青苗法原是王公在地方任上先试着推行过的,效果显著,的确是为朝廷带来了不少的收入。并且也让更多的百姓,种得起地,养得起苗。

这是实打实的功绩,所有人都看在眼中。

在推行的一开始,朝廷中大多数的人,都是持观望状态。

可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不少地方都出现了流民,这一下子像是捅了马蜂窝一般。两方对立,撕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能理智探讨,都觉得是对方的人故意使绊子,才让这青苗的事,出了大岔子。

她同柴祐琛能够插手进来的时候,已经成了定局。

若是王公在就好了,若是谢保林在就好了,只可惜,哪里有那么多县令如王谢。

这个世上,最不可控的便是人性。

柴祐琛同谢景衣对视了一眼,语气怪怪的安慰道,“兴许是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待我去查查便知晓了,伯父伯娘还是先别对外头说起。”

谢大伯同大伯娘忙不迭的点了点头,“我们省得的。其实之前我们也听过旁的县城过来的人提过,说他们是两分利,但我们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县老爷做事,总有他的道理。”

“对对,咱们先进去用晚食,天都快黑了。”

谢景衣瞧着柴祐琛自然而然往里头走的模样,有些吃惊,她赶忙跟上,悄声问道,“你来了几日了?”

柴祐琛淡淡的说道,“三日。”

混了三日才问起青苗的事?也太废材了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