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三国之应谋天下 > 第二百九十九章 洛阳之变

第二百九十九章 洛阳之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三国之应谋天下!

第299章 洛阳之变

昭宁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九。

青州。临菑。

深秋时节,枝头黄叶被一夜秋风吹尽,遍地犹如铺了一条金色的地毯。

经过近半年的休养生息,徐州、青州、兖州、冀州陶应所占据地区的春小麦已收割,大大缓解了占据区军民的粮食危机。

而在这半年里,一如原历史,汉灵帝驾崩。

蹇硕并未如灵帝之愿将九岁的“董侯”刘协推上皇位,自己却被大将军何进诛杀。

三日前,洛阳发生政变,何氏一门也没逃过被宦官屠戮的宿命,何进、何苗、何咸相继身死。

司隶校尉袁绍与叔父袁隗合力除掉许相、樊陵,指挥士兵成功攻入皇宫屠杀宦官,大长秋赵忠、孙璋等被诛杀。

虎贲中郎将袁术、羽林中郎将桓典、何进部将吴匡等率领南宫守卫军攻入南宫,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二宫,胁迫十常侍放弃皇宫出逃。

走投无路的十常侍张让、段珪等挟持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出逃北邙山。

……

对发生在洛阳之事,得到邓展通报的消息,心中暗舒口气的陶应并未起多大波澜,依旧淡然率领“庞大”的队伍巡视自己的领地。

“丰收的画卷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啊!”

望着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百姓身影,陶应脸上不加掩饰地洋溢着一抹陶醉与自得,发出一声声由衷的赞叹。

虽说来大汉过的第一个中秋没有月饼,有一丝遗憾,但陶应的心情还是像浪花一样欢腾。

一路从徐州到兖州、冀州,最后到青州,近一个月不停歇的巡视,陶应似乎一点都不觉得疲累,甚至对这样的长时旅行甘之如饴。

“是啊,青州大丰收,子旗功不可没!”

立在陶应身后的步骘,笑盈盈地侧首瞄了一眼身旁的好友、青州刺史卫旌,顺着陶应的赞叹附和了一句。

“相比青州,徐州的收成不太好,是骘没有做好,愧对主公信任!”

赞完卫旌,步骘脸色变得有些黯然。

抛开青州,徐州今年的收成也不如兖州和冀州四郡,在陶应占据的地盘中垫底。

当然,赵云、田豫占据的幽州几县不算在内。

“子山谬赞了!”

听到步骘的夸赞与检讨,卫旌快速瞥了一眼负手而立的陶应背影,立即推功。

“青州之所以大丰收,乃主公及元龙、子山等同仁之功,卫旌绝不敢贪!”

虽然也为青州的春耕付出了辛劳,但卫旌心中很清楚,若没有陶应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没有陈登、步骘等人早期打好的基础,他一个被仓促任命的“青州刺史”也不见得就比陈登、步骘、戏志才做得有多好。

“子旗过谦了!”

见卫旌提到自己,陈登望着神情肃然,没有一丝做作的卫旌善意一笑,并不多解释,他是了解陶应的。

“子旗确实功不可没,也证明子山你这位伯乐慧眼识金!”

陶应转身扫视一圈立在身后的陈登、戏志才、卫旌等人,最后将目光停在步骘身上,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徐州的春耕太过仓促,水利也未修葺,能有如今的收成,我已十分满意,子山辛苦了!”

陶应担心步骘内疚,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抚慰。

“主公……”

嗫嚅难言的步骘,望着一脸和煦的陶应,黝黑的眸子里闪烁晶莹与感激。

陶应提步骘举荐卫旌之事,不仅是表达他没有忘记这份功劳,也是在提醒卫旌吃水莫忘挖井人,这让步骘暖心不已。

“唯有这样的主公,才值得我步骘效忠!”

“唯有这样的主公,大汉百姓才有希望!”

“唯有这样的主公,才配享有天下!”

陈登、戏志才、卫旌此时的心情与步骘一样,凝视着陶应,目光中皆泛出狂热和憧憬之色。

他们面前这个年轻的主公,是他们在这乱世中的信仰和希望。

陶应不仅允文允武,高瞻远瞩,关键是很有人情味。

陈登、戏志才几人有种感觉,即便陶应身边没有他们,陶应也能够打下眼前这份根基,陶应不是在依靠他们,而是他们登上了陶应的顺风车。

“不过,青州今年能够大丰收,除了农具的改进外,要感谢我们远在幽州的主帅赵子龙!”

自冀州一别,陶应近一年没有见过赵云,要不是幽州太远,心中还在关注着洛阳的时局变化,陶应都想亲自去一趟幽州。

“若非子龙为青州、兖州输送大量的耕牛,也不会出现亩产十二石这样的高产!”

这个时代,因为种种的原因,亩产很低,一般田产粟三石,折合下来也就是二百八十斤左右,小麦也就一百五十斤左右,如果达到十石,已经属于高产田。

“主公所言不虚!”

陈登在冀州时见过赵云,此时听陶应提及赵云,也由衷发出赞叹。

“赵子龙虽武将,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但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兼有儒臣体用,若非主公慧眼,恐明珠蒙尘矣!”

出身寒门的赵云,年龄不过二十二三,若非遇到陶应这样用人“任性”的人,即便赵云再英雄,也不会这般早有用武之地。

戏志才、步骘、卫旌皆若有所思地望着陈登点点头,他们都没有见过赵云,此时听陈登一事两夸,便明白是在暗示他们要对赵云重视。

当然,即便陈登不暗示,以戏志才三人的智谋,也绝不会小觑赵云。

赵云年纪轻轻便出任幽州兵团主帅,统帅四万玄甲军精锐步、骑,那就不是一个泛泛之辈。

不过,既然话少的陈登会多此一嘴,戏志才、步骘、卫旌更多了一丝明悟。

“赵云恐怕比颜良、纪灵、吕岱、徐盛更得主公器重!”

陈登、戏志才等四人在想什么陶应不会去关注,此时望着在农田里汗流浃背地干活的百姓,从他们满是喜悦的笑容里,就知道对这个秋收很满意。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社会的命脉,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种冬小麦,在这期间,四位一定要督促郡县,发动百姓,抢修农田水利,以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旱情!”

汉末三国进入了小冰河期,天气少雨多旱,农田水利的重要就更加凸显。

“同时,各州必须要求所有农户养殖鸭子,每亩田不少于十只;各郡县必须有集中的大型养殖场,安排伤残、退役士兵管理。”

陈登、步骘、戏志才、卫旌四人相互对视一眼,皆满腹狐疑地望向一脸严肃的陶应,想知道陶应背后的用意。

“养鸭子,不仅仅可以吃肉、蛋,鸭毛可以用来做棉衣棉被,鸭子还可以预防蝗灾!”

作为“先知”,陶应十分清楚汉末三国时期的蝗虫之害。

从兴平元年到建安二年期间,连续四年,年年有蝗。

蝗灾可以说是与汉末三国的寒冷期及相关灾变环环相扣、互相影响。

汉末三国百年内至少约发生十五次大的饥荒纪录,几乎都有蝗灾的影子。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的饥荒,汉献帝艰难度日,百官、后宫更是食枣菜维生,河北袁绍军吃桑椹、江淮袁术军吃蒲蠃。

连这些人日子都不好过,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上演“人相食”的惨剧。

“咯踏踏……”

瞠目结舌的陈登、步骘几人正不可思议地望着陶应,想知道鸭子防治蝗虫是不是真的,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令,瞬间揪起几人的神经,皆朝来骑望去。

洛阳政变刚刚发生,虽然陶应似乎不太关注,但陈登、戏志才、步骘不能不关注事态进展。

这一打岔,四人也将鸭子治理蝗虫的事情压了下去,正遂了陶应的意。

“唏律律……”

疾驰而来的邓展在陶应等人身前尚有十数步的距离开始控马,护卫在不远处的典韦不等战马停下,猛错身而上,一把抓住马辔,被阻的战马人立而起,仰天发出一声不满的咆哮。

“主公,洛阳消息!”

在战马人立而起的一瞬,邓展双手猛一按马头,借着马力腾身而起,双脚轻踩马背,一跃跳至陶应身前。

“天子与陈留王已被并州牧董卓迎回宫,太傅袁隗以长时下雨为由罢免司空刘弘,在显阳苑拜董卓为司空!”

邓展一边汇报洛阳的最新消息,一边将一张小纸条递给陶应。

“‘我等灭绝,天下大乱!’……唉!”

陶应看到纸条上录的张让跳入黄河之前给汉少帝刘辩说的诀别之言,心中一阵唏嘘。

“你们看看吧!”

陶应将情报递给神情严肃的陈登,背手缓缓朝路边的农田走了几步,旋即抬头仰望西方阴沉沉的天际,默默伫立许久后,方发出一声喃喃自语。

“这是要讨董了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