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双龙传 > 第15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15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双龙传!

“审稿”通过后,李诚接下来就是被催更和等着收钱。

稿酬方面甘文也没“亏待”他,当面拍板,一本给四贯钱润笔,稿到就付款,不拖不欠。

除此之外还送了一整套《三国志》给“自成兄”做参照,(甘文自己的旧书)另外每月送一批笔墨纸供他使用。

李诚习惯性的又提出个“不情之请”,请三郎君帮他在东海县学弄个“入学考试”的名额,甚至主动提出,每本只要三贯就行,保质保量。

这一让就是让出了未来百十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利益,看在钱份上,三少爷这才勉为其难答应下来。

官学最低仅到县学级别,相当于初中,而“蒙生”就相当于“小学”,以族学,私塾为主,县学也不是谁都能来考的,起码你要证明自己具备相应的水平。

而甘家庄方圆数十里唯一的私塾,自然是甘家出资盖得学堂,花钱聘的秀才当先生。

弄个荐书这事,对三少爷来说举手之劳,只是需要他在县学刘学谕面前提一下而已。

三少爷对李诚说的也是很清楚,给你入县学考试机会了,自己考不上怨不得旁人,还是要聚精会神读书,读懂、读透才行。

甘文说的一本正经,豪不脸红!

……

“亏吗?小舅”。

“赚大了!搂草打兔子还弄了个蒙学资历,哈哈哈哈!”

从县城回来后,意气风发的李诚,和摆弄着一堆铜钱的汪鹏,在他卧房里说笑。

“一个小学文凭有啥稀罕?亏你曾是大学生毕业生”。

汪朋把一串铜钱在手里抛上抛下,叮当作响。

“还是谈钱得劲,一本两万字给三贯钱,一百二十本,就是三百六十贯,折算红票子还不到三十万……”

“账不能这么算,譬如像徐大海这样的底层年轻人,节衣缩食、埋头苦干十年都挣不出来,就算你以前出去打工,一年能存三万?”

“对对对对!小舅英明,那你赶紧抄,抄完这本再霍霍红楼梦,那个更火”。

“可别,我准备前期每月固定出两本,四万字左右,别忘了如今正经好书都是雕版,要一个字一个字刻,刻错一个,一页板子就废了”。

“不是有活字印刷了吗?”

“是早就有了,我打听过现在主要是木活字,还是用水性墨,不是油墨,所以质量不咋滴,活字是大城市印小报或劣书的,还是雕版最周正”。

“唉!生产力跟不上,这还真没啥好办法,那你不得更上五年”。

“怎么可能?”

李诚很装比的捋了捋唇上特意留长,并修剪整齐的短须。

“书要热销后,印书坊才会舍得多雇佣刻雕版的工匠,我会逐步加更,每月三本到每月四本,一口可吃不成胖虎”。

“切!如今可没老虎这词,都叫大虫!”

“受教受教!”

“岂敢岂敢!”

“哈哈哈哈!”

李诚大笑之余,也不禁感慨万千,这种更新速度要是在番茄,早就被书友拉出去弹丁丁弹到死,但是在咱大宋,嘿嘿!绝对高产作家。

每月有六贯起的净收入,足够解决前期发展急需的启动资金,更何况还和甘文建立了相当不错的利益关系。

这一点是他们这两个外人,在连岛这二亩三分地,能不能站稳脚,真正扎下根的重要保障。

而且这写书不像其他生意,譬如酿酒、做香皂、制玻璃之类,穿越者常用的发家手段。

在连岛上要是敢这样明目张胆的办,只要挣到钱了,甘家想强取豪夺,还真费不了多少事,估计忙到最后,舅甥俩只能落个人财两空。

但是这写书的活计,按照常理这都在李诚脑子里,你总不能拿刀架在脖子上,让他硬写不是?

……

和李诚谈定之后,背地里甘文那叫一个喜不自胜,县城里没有印书坊,州府里有啊,还是学官二公子名下的产业,造纸坊加印书坊及州城最大的书店。

每年给州学,及下属朐山、东海、沭阳、怀仁四个县学,提供“教科书”及纸张,可是一笔非常可观并稳定的利润。

当然台面上的自然是学官二公子妻家的产业,免得被人在明面上说出话来。

有权就有钱,别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月亮下也没有。

甘文等于花点小钱,买断了一个能拿捏的住的优秀作者,他自己再和州学官搭上线,可想而知,今后他在州学自然可以混的依旧潇洒。

自从官家极其信重、实掌大权的蔡京蔡太师,重启三舍法后,对各级官学更是加大建设和投入,如今私塾、学堂、书社更是多如牛毛。

对各类书籍稳步增长的大量需求,也带来了印刷业繁荣。

大宋识字率高,大家总不能都抱着“圣贤书”,这也催生了话本小说流行。

甘文以自己对话本小说的丰富阅历,这本《三国演义》他反正是相当喜欢。

印书最费功夫的是雕版,但是一套板子雕好后,就如“印钞机”一般。(交钞也是钞)

至于他和学官家二郎君怎么分成,那都是极好商量的事情,四六也好、三七也行,反正怎么算都会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按照李诚自己说的,《三国演义》要写上百本,这未来稳定的收益,就如流水不断。

更重要的一点,文稿送到,他每次都能先尝口鲜不是?

……

出了正月,气温逐渐回升,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为主的社会,天大的事都要让位于此。

每日的训练,汪朋也只保留晨练,四个年轻人都要去田里干活,赵华家佃的是李诚大官人的田,林风是自家的田。

徐大海和秦易家人丁单薄,田都佃给了亲戚种,农忙时要去帮忙劳作,要不然分成比例会相应减少,大家都是艰难的活着而已。

往日喧嚣的海边小院,一下子冷清了下来,李诚在六十里外的县城租了间房。

主要考虑是离县学不远,按计划,他是要走文官路线,不通“三经”岂是读书人?

甘文只会帮他推开县学的门,能不能获得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还要他自己真正具备这个实力,不然入学考试这一关都过不去,硬收下来也只会彼此难看。

李诚买了一堆聱(áo)牙诘( jié )屈的“圣言书”,咬牙切齿的埋头狂啃,哪怕不求甚解,也要能背能默,这可是最基础的要求。

毕竟他也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虽然大专三年不是泡妞就是打游戏,毕竟也正经毕业了不是,补考又不丢人。

他可不需要从头学起,来自后世的知识储备,足以应付眼前的自学。

再苦能有高中苦?

老子是经历过高考煎熬的人,背背书而已,小菜一碟!

只有他先取得“秀才”身份,才能真正获得相应的阶层接纳,有了这道光环,相应的恶意就会有所顾忌。

而不会仅仅是个三等户草民,被踩在脚底,人家都不在意脚疼的那种。

至于抄书这事,抽空就行,一月两本也就四万多字,毛毛雨。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他在县城有个分基地,很多物资就能相对容易的采购,譬如铁料、硝石、硫磺、糖霜等等……

嗯嗯!你懂的!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